应该很少有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吧?遇到困境和低谷该怎么办呢?咬牙坚持还是换个活法?好像很难判断。
我大学毕业后,换了好几份工作。刚开始在国营外贸公司做业务员,受到不公正待遇,一气之下辞职;后来应聘到一家私营外贸公司做单证员,其实这个工作很适合我,我也做得很出色,但后来在同一栋办公大楼偶遇一个大学同学,他自己开公司,叫我到他公司去做业务,我就动心了,跳槽到了他的公司;开始我和同学配合得也很好,但后来他老婆去管财务,工作气氛就不一样了,做了两年我就离开了;然后就是自己SOHO,又到另一个同学的公司做跟单,后来又自己干,……
不过这些工作都是外贸,只是每个公司经营的产品不同。现在回头看看,我为什么会这么频繁地换公司,是因为我的目标并不明确,只要工作不顺心,就不想忍受,直接走人,这样就导致了我总是在接触新的产品,没有积累。
我自己做过一段时间太阳能产品,那个阶段还招了两个业务员,接了一些订单,后来因为我选了一个小众产品,技术虽然比较先进,但还不成熟,国内能做的工厂屈指可数。虽然和我合作的工厂配合度非常好,但他们的技术还是不够稳定,经常有售后问题,后来工厂的几个骨干陆续离职,我的订单成交也越来越困难。经过了一年左右的犹豫,我决定放弃这个产品。
然后我又经过了一个选品的阶段,尝试了其它的产品。现在我已经不执着于非要做外贸了,因为我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做外贸只是手段,不是目的,那就没有必要死守不放了。
看了《反内耗思维:阿德勒的16堂钝感力训练课》这本书中关于“成长思维”和“换靶思维”的区别,我的思路就更清晰了。
遇到挫折,我们应该运用换靶思维换个赛道出发,还是应该运用成长思维,看到自己的经验值和事情的进度条,日积跬步,循序渐进呢?
我们可以通过问几个问题来做判断。
第一问,面对当前的挫折,你有没有开始自我抨击?
如果你已经开始自我抨击,觉得自己太笨了、太懒了或者太差了,那就需要优选运用成长思维,改变当前的解读方式。如果你的负面情绪不涉及自我抨击,就来到第二问。
让你深感受挫的这件事,到底属于手段还是目的?
拿“铁杵磨成针”做个例子,你打算把铁杵磨成针,是想用这根针来做什么?如果目的是缝衣服,那么用铁杵磨针就是手段。
分辨清楚这件事是手段还是目的,就来到第三问。
为了达成你的目的,还有没有其他更优的路径呢?
如果目的是缝衣服,可以去买针、借针,也可以找裁缝给缝,这些选项都比用铁杵磨针能够更快地达到目的,而且性价比更高。
总结一下,就是当遇到的困难涉及自我抨击时,就优先使用成长思维;如果遇到的困难不涉及自我抨击,又有更优的替代路径,那就应该优先使用换靶思维。
这个思考的过程中,分清手段和目的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当我们没有明确的目标时,可能就搞不清楚这件事是手段还是目的。
就像我工作的前些年,觉得工作就是为了生存,没有什么远大的目标,就没有成长思维,不想办法克服困难,只想逃避,即使换个环境,也不会满意,不顺心了就继续换,没有思考过手段和目的的问题。
《反内耗思维》书中也给出了训练方法,就是用下面的填空练习来进行:
“现在让我感觉到挫败的(某某事情),假如它能顺利完成的话,我会实现(某某目的)。”
比如,“现在让我感觉挫败的(铁杵磨针这件事),假如它能顺利完成的话,我会实现“缝好扣子的目的)。”
这样就会比较容易分清手段和目的,然后我们就可以继续思考,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还有没有更好的选择。
如果经常做这样的练习,我们的思路就会开阔许多,就不会出现一条路走到黑的固执,也不会出现遇到困难就放弃的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