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吉他音开始的前奏,像那些抓人的文字,总能轻易把人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听吉他弹奏的乐曲,脑海中闪现的都是美好的风景。阳光下,波光粼粼的水面,孩子们的嬉笑,与爱人对望的双眼。
吉他声有多长时间,就有多长时间沉浸其中,感受这样的静谧柔美。弹吉他的人,并不一定都很帅,却自有超凡脱俗的气质。
大壮演唱的《谁不是在流浪》就是以吉他为前奏,仔细听,其间还混杂着汽车喇叭声。整首歌在鼓点中渐进,和老歌的演绎风格也没什么不同。
我坐上那十点半的地铁 心却空荡 想起那一年的夏天 我去过的地方
坐十点半的地铁,是超过了朝九晚五工作时间的人。工作超时,加班到夜里,领导还不断施加压力,同事拉帮结派阴阳怪气,这些都容易让人心中泛起苦楚。
为了得到在城市中生存的资本,再累也要继续工作。在这样的心情下,过去经历过的美好,就不时闪现在脑海里,如同一泓甘甜的清泉,滋养着干涸的心。
在《歌手》舞台,李健唱过《十点半的地铁》,和这首歌的意境有相似之处。唱的都是现代人在外工作一天,拖着劳累的身体,坐在回程地铁上所见的感受。
说起大都市快节奏的生活,地铁就成为一种符号。上班高峰期的地铁,门口挤满了人,你能预想到上车以后的情形,不想上也得上。
那时的我,下班在总站上车,习惯坐下后戴耳机听林忆莲《我坐在这里》,这是根据Lene Marlin《Sitting Down Here》改编填词而成。
音乐伴我在黑暗的隧道里穿行,到达新的一站,看明亮的白织灯,站台上匆忙奔走的人群,相反方向开动的列车,关上车门急匆匆赶赴下一站,这些就都在跳动的节奏中一闪而过。
原谅曾经的荒唐,那放不下的倔强
在听歌同时看完一篇公号文,我还习惯看文末的留言评论。
有读者说,她听这首歌时泪流满面。回想起白天的工作有不尽如人意之处,领导不满意,孩子也没有照顾好,从白天延伸到黄昏再到夜晚的情绪,就在这样的歌声中一触即发。
我是一个笑点低也泪点低的人,但是听这首歌,我并没有泪流满面,也并不是听每首表达小人物心声的歌,都能深有感触。
在歌中,就那么淡淡地听。对于一首没听过的歌,就像第一次见一个人,我不排除刚开始听没感觉,后来越来越爱听的可能性,但和一见钟情比起来,后者更摄人心魄。
听这首歌,只是偶尔有一两句歌词引发我浮想联翩,并没有那种听歌时被电到,触动心灵的痛并快乐着,还想一听再听单曲循环的冲动。
歌手大壮是八五后年龄并不大,可听他的歌给我一种历经沧桑的感觉,他的那句歌词“我们不一样”被引用到生活中,还被当做广告语使用。
某些歌就是从头到尾平平淡淡,从平淡的生活中而来,在平淡中周而复始往复循环。
用低沉缓慢去倾诉,没有高亢明亮的呐喊,没有震撼心灵的悸动,只是唱那些平凡小人物心底的声音,却给我们平常的日子以慰藉。
名人也不一定所有人都关心,小人物也有愉快的时光。
听一首歌,看一本书,记下自己的感受,不必刻意讨好谁。文中不经意说出了谁的心声,谁就会记得。乍暖还寒时候,让我们在文字中取暖,一程又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