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即使政府机构和众多NGO组织不遗余力地在推广一些可以改善当地人生活质量的技术和措施,但结果却常常令人失望。
这些技术和措施并不十分复杂,实践起来的门槛也不高,而且好处也十分明显,例如按时接种疫苗,使用安全套和蚊帐,保持双手清洁和应用更好的播种技术。伦敦商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不发达国家,仅仅只有大概8%的人会使用政府或组织所大力提倡和推广的新技术。
原因何在?
人们通常把人缺乏创新归因为个人或文化问题,例如可能因为他们个人性格就是懒惰、不思进取,或者文化保守,缺乏变化。研究人员深入走访调查,背后的发现令人惊讶:他们缺乏创新或者消极变化,可能只是因为实在是太忙了。
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自然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落后,所以为保障正常的生活,就已经要连轴转了,例如每天要做很多的家务,要走很远的地方才能到打到清洁的水源,你看起来毫不费力的生活,在缺乏系统加持的背景下,对于他们来说可能就是拼尽全力了。所以在匮乏和稀缺所带来的忙碌面前,如果有一点时间,就只能是去享受片刻的休息,哪还有心思去折腾那些额外的举措呢?
可令人担忧的是,如果一直安于现状,那事情的发展可能又会陷入下一个的恶性循环。例如忘记接种疫苗,忘记洗手消毒,由此带来的疾病又可能加重本来的生活负担。而更加辛劳的生活则会让人更无暇思考,无法改变。
如何破局?
对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来说,提供各种粮食或者物资的援助是直接但是短暂的解决办法,长期来说,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提高国民教育水平才是最终的途径。因为只有这个社会体制首先保障人们的安全和温饱的需求,人们才有闲暇。而闲暇,是创新的必要条件。因为只有人们有了清闲下来的时间和空间,才能去思考下一步的改变,而改变常常孕育着创新。
Takeaway 划重点?
好的科创企业从来不会压榨员工的时间,反而会鼓励他们一定程度上的闲暇(Slack)。因为创新具有不确定性,需要时间去发展孕育,例如3M和Google这样的企业会乐意让员工自由分配15~20%的工作时间去发展他们自己的想法,他们也成为世界上专利数量最多的公司行列。
好的政策制定者不仅会考虑修建基础设施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更会全盘考虑对当地民众生产力的提升。例如一条路的修建不仅仅意味着人和物之间的流通,也意味着人们可以享受由此带来的效率提高和更多的余闲去思变。
好的时间管理者不会把自己的日程表安排得满满当当,接踵而至的会议让人无暇顾及其他方面的提高,不如好好给自己留一点时间,留一点余闲,给自己一些机会和空间去探索新的工具,新的工作交流方式,新的边界和新的生活的可能性。
推荐阅读:
2. Starting an Innovation Culture? 3M, Google, Intuit, Netflix did it and so can you…
注:这是关于对“忙”这一主题的反思的第三篇也是最后一篇文章,点击下列标题查看其余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