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学欧的,但小时候没有字帖,是从报纸上印刷的隶书字为帖开始学起的,初中二年级第一次进县城,就是参加书法比赛。当时不懂章法,也没有印章,用的是糊窗户的“毛头纸”。可能是评委老师觉得农村孩子不容易,给了个三等奖。真正接触到字帖是在18岁,在欧、颜、柳、赵中唯独喜欢并选择了《九成宫》,但当时的学习并不深入。直到2011年,我在网络上接触到了田蕴章先生的《每日一题每日一字》讲座,才真正深入学习了《九成宫》。但就在自我感觉良好时,“田楷”却成为了当代书法界最具争议的字体之一,特别是近些年来,其历史定位和艺术价值一直是热议的焦点。这也让我步入了迷茫之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又逐步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任何一种书体都值得去学,可以根据喜爱自由选择;如今书法已不具原有实用功能,而是艺术门类,遵从古法,尊重引路人,走好自己路,心无旁骛,不论短长。
下面是自己学习书法的一些思考。
一、继承又创新:田楷源于传统、自成体系
数千年的书法一路走来,守古而变,破茧成蝶。王羲之集汉魏篆隶笔法之大成,变“古质”为“今妍”,开创“中和之美”的行书范式,成为“书圣”;颜真卿突破初唐瘦硬书风,汲取篆籀气韵,以《祭侄文稿》开创雄浑磅礴的“盛唐气象”;米芾“集古字”数十年,最终以“刷字”形成“风樯阵马”的个性风格,实现从临摹到创新的跨越;徐渭打破“二王”正统,以狂草笔意入行书,用“乱石铺街”的章法颠覆传统审美,成为“表现主义”先驱。田楷,也就是田蕴章、田英章二位老师的楷书,则以欧阳询楷书为基础,融合了颜真卿、赵孟頫笔意,形成了规范严谨、平稳工整的独特风格。特别是田英章老师对欧楷进行了大胆取舍,弱化其“险绝”特征,追求极致规范,甚至达到“千字一面”的“印刷体”效果。这种对传统的简化与标准化,虽被有些人批评为失去古法精髓,但也使其成为区别于传统楷书的标志性创新。
二、广泛的群众基础:书法普及的“双刃剑”
书法的创新形态,可总结出三条:一是技法革新,如赵孟頫复兴晋唐笔法,董其昌以淡墨虚笔重构空间;二是材料突破,清代碑学兴起得益于金石考据,生宣纸与长锋羊毫催生碑派“金石气”;三是观念革命,傅山提出“宁拙毋巧”,打破“唯美”传统,现代书法引入抽象构成理念。田楷的受众数量庞大,学员规模超千万级,民间影响力远超其他书体。其受欢迎的原因包括:一是规范清晰。笔画结构劲爽,适合初学者快速入门,避免了传统碑帖因残缺或古法复杂导致的学习门槛。二是传播优势。田老师通过大量免费视频教程和培训班,将书法教学系统化、通俗化,推动了书法的普及。三是审美契合大众。端正稳重的风格符合普通人对“工整美观”的直观认知,甚至被称为“手写印刷体”。然而,这种普及也引发争议:过度标准化导致千人一面,缺少个性表达,被部分人视为“书匠”之作。事实上,能够做到这三点的书家现实中没有几个,因而田老师的造诣很高、且影响深远,这更会令很多人特别是以书法为生的人望尘莫及。值得一提的是,田蕴章老师在视频讲座中是很讲究“宁拙毋巧”的,只不过很多人并不知道,只是出于盲从、人云亦云罢了。
三、书法教育的贡献与局限
当代书法,存在着亘古未有的困境,特别是现代性的挑战,书写实用性消亡,键盘时代导致书法脱离日常,沦为纯艺术;传统语境断裂,诗词修养、毛笔手感等文化土壤流失;全球化冲击,西方抽象艺术与书法美学的碰撞与误读。因此,寻找书法发展的突围路径至关重要,而书法教育和普及是首选出口。田楷在这方面功不可没,也可以说是无人能及。但二位田老师在教学理念上也是存在分歧的:田蕴章老师主张“学欧不学田”,强调回归古人碑帖,反对固化风格;田英章老师则以自身楷书为范本,形成规模化教学体系,虽被批“传销式推广”,但客观上为普及书法教育作出了突出贡献。二者的矛盾反映了传统与现代书法教育的冲突:田楷为初学者提供了一条捷径,却也因过度依赖模板化训练,被指阻碍了艺术创造力的发展。但这里我们必须充分看到,另一方面是古人所不具备的,那就是网络的发达,使各类古帖都能找到,再不用像欧阳询研读索靖碑那样去而折返了,可以随意浏览各种碑帖,可以随时选择学习范本,可以随意表达自身的艺术追求。
四、技法高度与争议:难以超越的“天花板”
书法无继承则无根基,无创新则无生命。笔法基因的中锋运笔、提按顿挫等核心技法贯穿千年;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看似反传统,实则深得晋人“尚韵”精髓;书法文化密码,则是书法中的诗词意境、哲学思辨(如计白当黑、虚实相生)构成东方美学基因。田楷的技法达到了极致的规范性与稳定性,其特点也被称为“楷法炉火纯青”。但被人批评的程式化局限,笔画和结构高度统一,弟子作品与田老师本人几无差异,导致“学田者难超田”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同时,现代书风对田楷的冲击打压不断,一些创新派“书家”批评田楷为“复印机式书写”,认为其缺乏艺术性,与传统书法追求的“险中求变”背道而驰。因而,田楷也被主流书法圈排斥,只是其影响力已无法被忽视。例如:审美边界的探索,似乎田楷在规范性与艺术性之间树立了界碑,成为讨论楷书发展时无法绕开的参照;时代现象的象征,田楷反映了大众审美与专业艺术之间的割裂,以及书法在实用性与纯艺术性之间的挣扎;历史留名的可能性,田楷或将在书法史上以其规范被记载,成为一定时期社会文化需求的产物。但是,田楷的争议性恰恰证明了其独特性,其作品也并非像网络所传的“状如算子”“馆阁体”,而是楷书的本来样子。如果你看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田英章老师的小楷毛笔字,你就不会这样认为了,其精美程度堪称绝伦。
书法的继承与创新是书法艺术发展永恒的主题,二者如同阴阳相生,既对立又统一。书法的继承不是复制古帖,而是理解其内在逻辑;创新不是否定传统,而是拓展表达维度。正如林散之晚年以水墨渗化再造草书,黄宾虹从金石学中提炼“五笔七墨”,真正的创新必建立在对传统深刻认知之上。历代书法大家皆在传统根基上寻求突破,形成独特的艺术语言。田楷既是传统楷书的简化延伸,也是现代书法普及的典型案例。尽管其艺术价值目前饱受质疑、需要历史评论,但在群众基础、教育贡献与技法规范上的成就,足以使其在书法史上占据一席之地。当代书法家需要在传统与创新的张力中,潜心研习,少些攻击,不激不厉,方能风规自远。通过磨练、思考、实践之后,自然会找到属于自己独特的艺术发展或者创新模式,这或许正是书法艺术穿越千年仍生生不息的终极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