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伦敦遭空袭,西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严重受创,房屋塌陷,屋顶残破,地上满是砖石,竟有三名男子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冒险在书架前翻检自己喜爱的图书。这是我很久前看的一本书,书名已记不清楚了,但书中这幅照片一直镌刻在脑海里,时常让我感动,令我深思。看到这样的照片,让人感到书的无形的魅力。正是这样的阅读,透露出人的精神世界中压不垮、摧不毁、永不消失的一种无形力量。回顾自己的阅读经历,尽管没有如痴如醉,但也深知“读书滋味长”。
我的父亲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是祖父祖母五个孩子中唯一的男孩,家中节衣缩食让父亲读完初中。因为推荐升学的制度,父亲终止了求学之路,回到农村务农。尽管如此,父亲爱读书的习惯,一直深深影响到我们兄妹。母亲没有上过学,对书没有什么好恶之感。父亲作为农村知识青年,经常被派往公社参加农机培训等。母亲一个人忙里忙外,无暇照料牙牙学语的我,但只要给我一本书玩,我就不哭不闹,安静地翻看、撕扯。多年后,母亲讲述我小时候翻书、撕书的故事时,还常遭父亲的训斥。父亲千辛万苦淘漉来的好书,在我稚嫩的小手中化为碎片。
小人书,在我初入校园启蒙童稚的年月,成为我的挚爱。那时,家庭经济依然拮据,父亲在大队运输船上做机工师傅。一次到外地装运物资,父亲给我带回了一套《西游记》连环画。当我沉浸在悟空与妖魔鬼怪畅快淋漓的酣战中时,母亲与父亲争吵声却越来越大。仔细一听,原来父亲将母亲准备买布料的钱给我买了不能吃不能穿的小画书。母亲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爆发口角之战就在所难免了。后来,我还陆续拥有了全套《杨家将》和《岳飞传》。还与小伙伴们交换阅读了《小兵张嘎》、《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戴手铐的旅客》、《封神演义》、《花木兰》等小画书。在物质贫困和文化匮乏的儿时,这些小人书我百看不厌。精彩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丰富的人生道理,在那时就潜移默化地复制粘贴到我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地铭刻在我的灵魂深处,让我懵懂中“领悟”到阅读之乐。
小学四年级的一个星期天,祖父悄悄给我两本比砖头还厚的旧书。这是《水浒全传》上中册,没有下册。尽管有不少生字,还有一些似是而非不甚理解的诗文语段,但我被书中梁山英雄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生动故事所吸引,一个多星期就看完两册厚书。我跟祖父要下册阅读时,祖父遗憾地说:“下册早被你小子小时候撕烂了。这两本还是我悄悄藏下来的。”
没有看到梁山一百零八将的最终命运归宿,我一直心存芥蒂,缠着父亲要《水浒全传》的下册,始终未能如愿。
读初中时,我陆续购齐了四大名著,阅读成了我课余生活中的最大乐趣。甚至因为看“闲书”,影响到学校基础课程的学习。当我成家立业、女儿也上学读书时,我母亲还常拿我开涮,对我女儿说:“你爸小时候只要手捧着书,家里农活再忙,家务再多,也不用他干。可惜我不识字,不知道他看的是‘闲书’,还是教课书。”
工作伊始,“书到用时方恨少”的体会与日俱增,倍感自己知识的贫乏、眼界的狭窄、思想的肤浅。做初中语文老师时,我不但参加了学历考试,还专门到图书馆办了借书证,大量时间用于阅读中外经典名著。在乡镇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时,镇里万册图书馆更是我的福地,一有时间就泡在里边……虽然没有破万卷,但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在读书学习中工作更加得心应手。书是成长的阶梯,我“体悟”至深。
转眼人到中年,读书更少了功利目的。不为分数,不为学历,不为证书,更不为晋职晋级。随心随意地游走在历史、人文等经典的殿堂,聆听东方先贤的嘉言隽语,领悟西方哲人的奇思妙想,在唐诗宋词中寻寻觅觅,在名山秀水江南烟雨中徜徉漫步,或对酒当歌,或品茗赏月,或枕书而卧,修身养性,淡然自乐。正如陶翁所言,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周国平说:“好读书和好色有一个相似之处,就是不求甚解。”我没有完全领悟他这句话的精髓,但我由此想到清人涨潮的一句话: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庭中望月”的读书意境,我这样的读者未必真能修炼到。但中年读书,内心少了躁动,多了宁静;少了功利,多了愉悦,真切“感悟”到书是修身养性的益友。
书海无涯。面对烟波浩淼、卷帙浩繁的书海,记忆力不好、领悟力不佳、意志力不强的我,撷取瀚海一滴、书海一贝,把玩品味,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