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一个还没有作为来访者的来访者,这样问我:你治疗过抑郁症吗?我说我擅长抑郁症。她接着说:“我是那种被心理医生放弃的病人。我每一天都努力地活着,努力呼吸,努力撑到明天。太痛苦了。“ 我说,我能够明白。
这个时候我听到了一句话,好像是在患者文章里经常出现的一句话:“你没有过抑郁症,你怎么能明白?”
这句话,像是病人对医生的不信任,也像是一个孤独的内心对于外界的控诉。是的,外界人看抑郁症患者,总说他们是小心脏太脆弱了。没有人能知道他们的那种痛苦,对于有些人来讲,甚至是生不如死。
然后我说了让她很惊讶的一句话。
我说:“我得过。”
她问:“严重吗?”
“也是吃药,闹自杀的程度。”
“那方便说说你的诱因吗?”
“就像我上边和你说的,抑郁症只是症状,诱因也只是表面事件。最根源的问题是人的人格,或是家庭、周遭环境给这个人带来的心理影响。”
“也就是说,病人本身如果走出这个情况,是不是能成为很好的心理咨询师呢?因为感同身受。”
这让我想起了我成为心理咨询师的路程。至今我依然感恩通过心理成长给我的人生带来的多次翻转,可能使我避免了很多因性格不完整而要经历的挫折。逐渐的,我从那个理想化的、敏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病人”,长成了一个圆融的、轻松的、客观理性的、具有觉察力的自由的心理咨询师。这让我很快乐。
但是心理成长的路程是永无止境的,就像在基督信仰里不断发现自己内心隐而为现的“罪”,努力削掉自己身上不义的地方,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公义,更透明,不带偏见,有力量行出爱。我在努力朝这个方向前进着,而这一路来的确不容易。
有人经常问我,你当初是为何选择这个专业方向的?他们的心里也许都知道,只有自己心理有困扰的,才会去主动寻求一个叫做“心理学”的东西。虽然我当初没有机会选择心理学专业就读,而是通过教育学才知道了心理学,但我仍然觉得我是我们学校最幸运的人。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去回忆过去,的确从小学开始就体验着与同龄人不符的情绪状态。大部分时间是如何的我已经记不清了,记得住的就是很多黯然落泪、无故伤神的影子。从小的多愁善感,使我拥有敏锐的感知能力以及善解人意的能力。小学开始就愿意当大家的知心朋友,愿意做矛盾的修复者和调停者。当然对于阴天下雨、悲伤情歌也特别的敏感。究竟是敏感阴郁构成了我的人格,还是我的人格导致了敏感阴郁?
也许都不是的。我一直自诩自己是一个热爱生活、追求太阳的人。但又经常(always)陷入别人没有的情绪低谷中。在我接触心理学之前,我只能任凭情绪带着自己走。开心时候就多说话,不开心就一声不吭。我害怕亲戚来我家或是去亲戚家,因为我不知道该如何与他们打招呼或是说话。每次过年拜年时,走在楼道父母总是要叮嘱我和姐姐:“进门说过年好!”是的,于是我握紧拳头,想象好那个画面,开门后终于挤出一个微笑和三个字:“过年好!“。
一点都不好。除了妈妈以及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人,其他人我都害怕,都不知道要怎么面对。也许这是我人际关系障碍最起初的表现。直到在大学里开始住宿,这个问题才日益严重。也就是那个时候我喜欢上看书,从书中了解到了心理学。
2
那时候书看得杂,并不知道所谓专业或不专业,能够帮助我改变自己,能让别人好好跟我相处的,就是好书。我读了卡耐基,又接触了成功学(虽然成功学现在被喷无数,但当时的确是我最大的精神支柱),又碰到了《秘密》吸引力法则,又看了好多励志讲座等等。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学长和我分享他们上心理学课的有趣事情。我立即觉得很振奋,我们学校有心理学科?我明年也会学?我太开心了。学长也十分鼓励我,说我可以去他班里听课。那时候开始,我拿着他的普通心理学教材,翻了一遍又一遍,他把那本书送给我,直到第二年我要学习这门课的时候,那本教材已经被我翻得很旧很旧了。然后我开始了我们学校很少出现的旁听现象。
我的同学们对学习都不积极的。在夏天的中午,大家都在睡午觉,我提早出来到别的班里旁听心理学专业课。为了听到不同的课,我跟不同年级班级的人做朋友,跟心理学系的老师私下交流。
我对那位特别有气质、个子很高、打扮很精致的心理老师说了我的苦恼,她用很短的时间完成了倾听、共情、建议的工作。然后我就恍然大悟,明白的与周围人不同势必会引起孤独,但是孤独是有意义的。接着我对老师说了我的想法,我说:“我以后不想做小学老师。我想做心理咨询师。”老师不以为然说:“不要觉得那么简单,像我也参加许多培训,但是到头来我还是喜欢做老师。做咨询师,别人的情绪都要堆给你,有时候你帮不了人家,你自己也排解不好。”
我不那么觉得。我在网上查遍了心理咨询的资料,并且了解了如何成为心理咨询师,还在新浪博客上认识了一位会弹吉他,读了很多心理学著作的朋友宋亮。他是一个非常有艺术才华的人,并且有着很好的体育天赋,那时候他已经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了,而且话语中很自然地透漏着精神分析治疗的味道。那个时候他也是我心里的支柱,通过网络视频一节节地为我讲心理学知识。我感觉如饥似渴。
这些经历仿佛带领我走出因宿舍关系引起的抑郁状态,同样为我打开了一扇大门。我还在公开课上为全校同学讲解如何提升自信心的主题,广受好评。
我感觉我的生活因为读书而开始发生变化,而那个时候我们也开始学习专业课,第一本现代文学课程,是我听的最认真的课程。我又开启了“只听中文课不听其他课”的模式。除了上中文系课程,其他课的时间我就看心理学的书。
后来,我需要通过节省零花钱在网上买一本心理咨询专业书籍。我很珍惜每一本买回来的书。这个毛病一直到现在都有,买一本书总是不舍得,总是觉得很贵。这个贵的感觉是那时候遗留下来的,现在尽管有丰富的物质基础去买我任何想读的书,但仍然保持一个谨慎买书的状态。这也算是对那段时间紧张感的一个纪念。
3
当别人都在准备升学考试,或者谋划未来去哪个学校就业时,我早有了自己明确的方向。我找渠道报名了三级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考试,每天上下课,我都抱着书在看。
我照着《秘密》一书里教我的,每天闭上眼观想自己希望达成的目标,并且感觉身临其境、非常感恩地接受目标的达成。每晚在宿舍的床上看着上铺的床板“做梦”,快毕业的时候,宿舍里我的墙壁已经贴满我的心愿——一张中国地图,画上了大圈小圈,那是我去过的或准备去的地方。
那时候通过借阅书籍我又迷上了摄影、自由行。我幻想着下一年能够攒够800元钱,可以去北京看陈绮贞的演唱会。我的心愿版、笔记本上罗列的心愿,大部分真的已经实现了。而那些心愿在当时真的感觉遥不可及。(说到现在,我发现我已经很久没有把新的心愿罗列下来了)
后来学习催眠技术的时候,我总觉得那些操作技术非常熟悉,原来我过去虽然没有接触过催眠,却深谙自我暗示的奇妙能力,并且已经使用自如。
如我心愿,努力没有被辜负,在毕业之前,我就拿到三级心理咨询师,那时候我还不到20岁。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时刻。随着心愿的达成,我更加自信,宿舍关系到最后也终于变好了。那种好,不是我低三下四求来的,或是讨好来的,而是我不再去在乎别人是否喜欢我,我变得“硬气”了。人际关系就变好了。我第一次感觉自己真正“成熟”了,世故了。而这些,却是每一个年轻的孩子适应社会的必经之路。
当别人都进了小学开始实习时,我不紧不慢等着毕业,然后说服很权威管教的父母,到了省会一家心理机构实习。爸妈不知道,来这里实习工作前,我已经自己来过一次这个城市了。那时候就是旅行加上“探路”,我要提前知道这里是否有我实习工作的机会,我要知道如果来到这里生活出行要怎么办。那个时候,我20岁。
我感觉自己具备了独立生活的能力,管理金钱的能力,以及保护自我的能力。我对这个社会充满向往,我向往着早日独立挣钱,继续升学读书已是别人的事情了,虽然我渴望在中文专业继续进深,也因为现实原因不能继续了。到现在我仍然怀念那时候的专业课,并且希望自己有更多精力来读文学书,来回顾现代汉语难懂的知识。我很爱这个学科。
说来故事漫长,只在那家机构呆了三个月,就又因为人际关系的痛苦回家乡了。什么人际关系,那个机构加上我只有三个人。我吃住在机构,睡在客厅的帐篷里,每个月领500块钱。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过来的。
我孤独无助,只能让自己越来越多地汲取他们的心理咨询知识。恰好那位老师也是精神分析学派,生活中随处分析。浸泡在那样的环境下,让我初次具备了精神分析式的思想。我只能努力学、努力思考,努力探寻潜意识。因为我待不了多久,就必须离开了。
回到家乡休整一个月,下定一个决心,并且花很长时间和很多方法去说服爸妈,让我来到了北京。那一年中秋节后,我来了北京。正式开始了我的心理咨询师成长之路。
【未完待续。接下来为你讲述真正的抑郁症,甚至双向情感障碍。并涉及到真实的个案、及抑郁症用药情况、副作用等。】
期待你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