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人为什么各有不同,在看了《终身成长》的第一章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人根本的不同到底是因为智力还是因为后天?说智力是因为确有因智力超群而成神的人,说环境也确有人通过环境、个人努力等非先天因素而走上神坛。但是基因和后天的环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实际中不仅相辅相成,其实前者更需要环境的帮助来更好的运作。
作者在第一章开篇就提出了人们的差异是因为思维模式的不同而衍生出一系列不同的行为,而不同的行为产生了不同的结果,而造就个人之间的差异。人们可以分为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其中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相信自己的能力是一成不变的,利用自己所做的事情去证明自己的能力;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的,不论天生资质,更看好努力和经历来让自己慢慢改变和成长。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一件事情,并不是一个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就一定比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要成功,也并不是成长型思维的人做什么都能成功,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就一无是处,作者是让读者看到另外一种的可能性,并且可以自主的选择,而不是从没有吃过苹果,而说我不需要苹果。
作者在第二章中列举了很多例子,小到四岁孩子面对拼图测试的反应、七岁女孩对课堂提问的态度、大到香港大学生面对英语培训的选择,我们明晰的发现,人越大思维模式变得更重要,因为有可能因为怕不聪明,而耽误自己的前程。看到这里我想起了我的大学时光,就是这样的浑噩中度过,现在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聪明还是因为高中时候老师说的到大学就可以随便玩了,无论原因是什么,实际上就大学鲜少有课程认真学习,大部分的课程都是靠最后的突击而完成学业,并取得较好的成绩而沾沾自喜,现在回想若当时可以遇见这本书,可以认清自己,该是何等幸事。但是幸运的是我现在遇到它,重新审视自己,重新走上成长的道路,不晚。文章还介绍了CEO 、体育界、脊椎受伤的病人、抑郁症等各个领域内两种思维模式的对比,提供给我们不同的场景、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结果。我在书中找到了自己,为什么怕努力,了不起的天才不需要努力,努力过后不成功让我没有借口。原本基本并不优越,然后还不想通过努力,只臆想当个天才是真实的内心。
第二章中这样一段话对我触动很大,让我想要记录下来:人们一旦相信个人能力固定不变,便经常会处于危险当中,害怕失败会给自己打分。失败可以永久性的定义他们。也许他们很聪明很有天赋,但是这种思维模式似乎剥夺了他们应对问题的才能。当人们相信自己的基本特质可以得到发展的时候,失败虽然很痛苦,但是不会给他们下定义,而且如果能力可以拓展,如果改变和成长还有可能,那么通往成功的道路依然有很多。
文中的一个提示,有没有什么一直想去做,但是因为自己不够擅长而不敢去做的事?设置一个计划,去实现它。答案就在那里,我决定去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