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交流的话题是我家现在新入手的图书杨红樱童话之性情童话绘本。对话如下:
“妈妈,杨红樱写的童话的确好看。”
“为什么这么说?”
“反正就是好看。”
“你总得给我说个理由吧。”
“我最不喜欢你们大人这样,喜欢看就是喜欢看,非得要问我为什么。”
我一脸黑线。
回过头来也许是看出我的不甘心,人家才勉为其难的回了我一句:“杨红樱写的童话不会在结尾硬塞给你一个道理。”
我仍然不明就里:“这样就是好吗?”
她见我还是不明白,给我讲了一个绘本故事,书名叫《贪吃的斑马》。大意是:很久以前动物们都是一种颜色,灰色。无意中一只豹子发现一个洞穴,里面全是五颜六色的皮毛、羽毛、彩绳、兽角等。动物们都赶着去挑选漂亮衣服,只有斑马在一路经不起青草的诱惑,不停的吃。到最后彩色衣服没有了,他只能把剩下的一些黑色长布条缝在身上,可是由于他的肚子吃的实在太圆了,最后把外套撑破了。直到今天,斑马胖乎乎的肚子还露在衣服外边,因为他太贪吃了。最后,穿着“炸裂装”的斑马仍在草丛中怡然自得地寻觅着绿叶和红果。她说:“我们在看这绘本时,都哈哈大笑,可如果最后画上一匹羞愧万分的斑马,我就觉得不好。”
听她说完,我沉默无语,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她见我不说话,一脸嫌弃:“哎,无法交流,不说了,睡觉。”
说真的,我一时真没反应过来,一个人在那儿细细回味了半天,才发觉我是真的不如孩子,或者说我们成年人的一些做法真的是画蛇添足。
就像平时要孩子们读书,无论是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课文还是漫画,我总爱让孩子们去总结自己收获了什么,总希望从他嘴里听到一句最好是高大上的大道理,这样才觉得他读的用心,否则就是白读了。可是如果读书是为了明理,那明白道理又是为了什么呢?我觉得是为了实践。就是要把这些道理内化于心,指导我们去做事、做人。孩子们虽然不会说道理,但他们已经把喜欢的故事人物刻在心中,并在生活中碰到类似的事情后,自然而然的就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不是比我们用嘴讲一大堆道理要简单得多?换句话说,就是大人们总是爱说教,讲道理,而孩子们只会直接去做。这样看来,我们真是本末倒置,自作聪明了。
经典童书之所以受孩子们追捧,有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作家不会硬塞给孩子什么道理。他们在意的是孩子是否能收获快乐、收获想象。如果都收获了,那还有什么遗憾呢?快乐和想象本身为什么不能是一种教育呢?就像《贪吃的斑马》,它没有什么特别的教育意义,如果哪个大人抱着这本书告诫孩子说绝对不能贪吃,恐怕会大煞风景。没有得到漂亮衣服的胖斑马仍是怡然自得的,绿叶红果仍是它的最爱。孩子们看这个故事时的一片哄笑声,发自内心的快乐就是他们的收获。笑过之后,因每个孩子关注的细节不同,感受也各不相同,而不是要我们成人化的塞给他们一个道理,让他们必须记住我们总结的这个道理。孩子们都是直接的表达自己的爱与恨,不虚伪、不做作。有时候,我们这些大人的自以为是,在他们眼里也许只是多此一举。又或者说,成人化的世界,总是贪心太重,功利心切。而读书是慢功,只需要持之以恒,读着读着,自然水到渠成。
难怪听杨红樱老师的课,她总是强调:让孩子们读自己喜欢的书,才是总重要的。只要他发自内心的喜欢,有兴趣读,不需要你催促,他自己就会一头扎进书里,欲罢不能。即使你表面没看到有什么阅读效果,长期的积累对孩子心灵的潜移默化,他们收获的,岂是我们总结的一个道理所能概括的了的?
所以,没什么可犹豫的。阅读,从现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