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主题是「婴儿的依恋」。为什么要讲这个?因为依恋是个人与社会情感的最初始阶段,我家有一枚小恶魔,正好处于依恋的第三个阶段。婴儿的依恋直接影响个人的情绪情感、亲社会行为、和人际交往的基本态度,良好的依恋关系对人的一生大有裨益。
那么究竟什么是依恋?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最初的社会连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依恋的探究—哈洛:恒河猴实验恒河猴94%的基因与人类相同, 它对外界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和人类非常类似。 哈洛给小猴的房间放了两个“妈妈”。一个是“绒布妈妈”另一个是“铁丝妈妈”。绒布妈妈身上没有奶,铁丝妈妈身上有奶喝。实验发现小猴只会在饿了的时候去找铁丝妈妈喝奶,而其余的时间都呆在绒布妈妈身上。
这说明心理的满足比生理的满足对建立依恋更重要。(这是一个很悲伤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网上查哦,这里就不介绍实验细节了.
依恋的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个月)这个时期婴儿对人反应的最大特点是不加区分、无差别的反应。
//想起来刚出生的一个月,小恶魔睁眼笑,我以为是对我的专属回应,其实是生理上的无差别对待的笑容,心塞。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对陌生人跟熟悉的人有了区别的反应,对母亲更偏爱,产生了"陌生人焦虑"。
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岁)此阶段出现了对母亲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
//9个月带着小恶魔去社区办居住证,同行的人有我跟他爸比。在我撇下小恶魔去进行拍照采集时,小恶魔硬是哭闹不止。爸比的安抚对他来说没有丝毫的做用,还被同行的房东阿姨批评教育了一番,说他爸比一定是平时不带他的缘故。回来他爸比进行了良心发现,给小恶魔喂了一勺饭。不过小恶魔依旧给他爸比甩了一个臭脸。熬了无数个夜晚的我,在那刻有了极大的成就感。
目标调整的伙伴阶段(2岁以后)
婴儿可以理解母亲的情感、愿望,可以离开母亲一段时间,把母亲当作伙伴。
依恋的类型鲍尔比、艾斯沃斯通过陌生人情景研究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景中的不同反应,划分为三种类型
安全型(约占65~70%)这一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够安逸地操作玩具,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母亲离开时,会苦恼、不安、想寻找母亲。当母亲回来时,会立即寻找与母亲接触,经过母亲的安抚很容易平静下来,然后继续做游戏。
//在我观察,目前家里的小恶魔大概率是安全型没错,玩游戏的时候非常的专注沉浸,仿佛当我是空气,但是玩累了或者无聊的时候就会哭着张开他的小胳膊朝我要抱抱。
回避型(约占20%)
这一类婴儿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
//目前小恶魔对他爸比的态度就是如此,如果他继续执迷不悟打游戏,他大概率的将失去小恶魔对他的依恋。
反抗型(约占10-15%)又称矛盾依恋型或焦虑依恋。这类婴儿在母亲离开前会非常的警惕,对于母亲的离开极度反抗。当母亲回来时,又反抗母亲的接触。但是,当他们重新回去做游戏时,又不太容易,会时不时往母亲去看。
//这类婴儿大概率可能被母亲进行过肢体上的伤害或者情感上的忽视
依恋的影响因素
抚养质量
敏感性:母亲对孩子需求信号的敏锐观察。生理需求,心理需求。
//猪队友一般夜里娃怎么哭,他都自动开启哭声免疫,不开心。
反应性:母亲根据儿童所发生的需求信息,恰当及时的满足。
//比如刚开始,小恶魔的哭可愁坏了我,搞得我一度很焦虑,不过一整子的磨合之后,掌握了他哭的原因带起他来就会容易很多。
儿童特点
外在体貌特征//在医院看到一个长的超级漂亮的女宝宝,当场我家小恶魔在我心中最美的形象崩塌全无身体健康状况//照顾身体差的宝宝,对抚养着来说是巨大的消耗,不管是金钱还是精力,索性我家的小恶魔目前只在精力上消耗了我。气质特点//多血质是我家恶魔的气质,无疑了
文化因素
//如欧美跟中国的教育理念差别就非常大,比如训练婴儿自主入睡
依恋对后期心理发展的影响
人际关系
//比如谈恋爱的时,安全型的一般对待自己的对象会有一定的空间,相处时会十分舒适。而矛盾型(回避型与反抗型的混合体)的人在谈恋爱的时候,就比较作。与回避型的人相处,会觉得TA比较高冷,通常会觉得你是跟自己谈了一个恋爱。
未来心理健康
依恋的传递性
//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生的孩子大概率也会跟你的属性一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