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话题
1.第一课时中,戴老师是如何为第二课时的“反写”做铺垫的?
2.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反写,给你带来哪些启发?
1.第一课时中,戴老师是如何为第二课时的“反写”做铺垫的?
首先关注说连贯的话。
上课伊始,于老师问“预习了吗?读了几遍?读熟了吗?”学生回答时,每个学生只讲一点,针对这种学情,于老师说:“请连贯地说说,预习时做了什么事?”很快一位学生就回答出了预习时做的事情。
其次,关注分段
这一课共有十四段,如果不注意的话,可能大多数人都会分成十五段。因为十四节“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最后的标点符号是冒号。于老师引导学生明确冒号作用:
师:冒号后写的是作者说的话。本来应该接着冒号写下去,这里为什么要另起一节?
生:这里另起一行,是想让我们注意。
师:对,另起一行有强调的作用,说明下面的话很重要。这样看来,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小节?
生:14个小节
然后,关注标点符号切入
师:这对珍珠鸟是朋友送给作者的,课文中有一句话直接写出作者得到珍珠鸟后心里很高兴的话,是哪句?
生: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师:不要忘记,“真好”后面有个感叹号怎么读?
(该生高兴地读,声音比较响亮。然后师要求全班齐读。)
这个环节进行完毕,于老师用:这对珍珠鸟到底怎么好?请大家拿起笔,默读全文,找出来,速度要快。来引导学生通过读第四段感悟珍珠鸟的可爱;第三段叫声像唱歌所以好;第八段活泼好动所以可爱;第九段像调皮的孩子,所以可爱;第十段如朋友般亲近;第十三段似亲人一样,让学生明白作者选不同素材写珍珠鸟的“好”。这样的设计可谓是不着痕迹。这为第二节于老师教学生以文中珍珠鸟想对作者冯骥才说什么做好了铺垫。
在第一课时最后环节,戴老师通过听老师读第一段找发现,让学生明确这段文字押韵特点,这也为学生后来写作打下了基础。
在每一个环节中,戴老师的范读贯穿始终,这也为培养学生语感打下了基础。
2.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反写,给你带来哪些启发?
《珍珠鸟》第二课时中,于老师首先是出示作者简介,然后引出“如果你是文中的可爱的小珍珠鸟你想对冯骥才说什么?”这个话题,这是文章的总起,是文章的中心。接着进一步引导,让学生举事例引导学生用事实说话,这环节设计,是为后面的写做准备,先说后写水到渠成。
当说的环节进行完毕,于老师又采用激将法,激发学生写的欲望。
师:看来事例还真不少?于老师给你们出一个难题:既然冯骥才对你照顾得那么好,那么你现在就以小珍珠鸟的身份来写一写冯骥才,怎么样?他写你,你写他,有来有往。这个任务很艰巨哦,能不能写?接着让学生仿照第一段的写法开始反写。在此过程中,于老师引导学生先读第一段,他做到了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除了以上这些先说后写、以读促写方法以外,于老师还照顾到学困生,针对层次不同的学生,要求也不一样。
于老师写下水文的做法,也值得我学习。于老师弟子张芬英老师评价于老师这节课说,于老师的“反写”是他的独创,这一独创都只是为了一个字――趣。这让我想起了于老师教学“五重”法: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