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中国最神圣的节日,承载着中国厚重的历史节日。
除夕之夜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的日子,也是一年团聚的日子。“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他乡游子,海外赤子,都会赶着这天之前回家团年,这种仪式是中华民俗的传统,是家人感情的凝聚,是亲情感恩的日子。
儿子这一走又快一年了,在这传统的中国年也不回家。都说儿大不中留,还是养女儿好,才是妈的小棉袄。
儿子是个很独立的孩子,在外很少像别家的孩子常和家里联系,如果我们不问,也很少谈及在外的情况,最多主动报报成绩。
其实儿子的这种独立对于我而言不是好事,总感觉彼此之间不够亲近。可儿子这样的性格与我有重要关系。
那是在他上小学三年级时,我把他送进了蓉城最好的小学之一“嘉祥外国语学校”。
这是一所住读学校。儿子刚去时很不适应,每天要打无数次电话给我,不停地说:妈妈我爱你。
每每听到儿子的哭声,心里也有千万分的不舍,可没办法,只能一遍一遍地对儿子说:妈妈也好爱你。好好上课。
可就是上课铃响了儿子也不放下电话,一直在电话里哭。无耐,怕儿子老这么打电话影响上课,只好把手机关了。以为这样儿子打不通电话会好好上课,谁知儿子打不通我的电话又给姥姥打,让姥姥告诉我“他爱我”。
儿子的依赖让我不知所措,所有对儿子说的话都不能让儿子安心上课。只能狠心地不开手机。
慢慢地儿子适应了学校,和我也不经常联系了。开始还满高兴认为儿子适应了,可时间越长了,感觉到这时的儿子与我疏远了。
我也因没了那种依赖,心里空荡荡的。
看着别家的儿子小时被妈妈牵着手,长大了牵着妈妈的手,那种母子情深的画面好有幸福感,是那么令人羡慕,。
可长大的儿子却不让碰他,出了国的儿子更是很少和家里联系。
想他时,只能回忆在他儿时天天亲他的画面,回忆他蹒跚学步,回忆他向自已张开双臂扑向自己,回忆他在灯下学习的样子,想着那时自己的幸福感,来抚慰那空荡荡的心,填补看不到儿子的空虚寂寞。
想起儿子的这种独立性格,和当时自己对他关心的不够,处理方法欠妥的有关,应该是让他感觉到精神上我对他的抛弃,现在他在肉体上也抛弃了我,甚至也有些许精神上的抛弃,这些都让我无法原谅自己。
那些抹不去的记忆总是让我悲从心起,儿子,妈妈欠你一个道歉。
不过,因为儿子的独立性格,我却从不担心一个人在国外的他。
在家时,他高中就会做简单的饭菜,出国前还专门向他所认识的厨师朋友学了几样简单的做菜方法。生活上完全可以照顾好自己。
一去国外,虽然国外不允许刚去的小孩打工,我们也在他刚出去时嘱咐他:不要急着去打工,学习第一,有时间就打,没时间就不要打工了。
但儿子去了不到半年还是找了份工打,第一年春节也就是去年,还得意地说他现在有钱了,不要家里的压岁钱。
儿子不要压岁钱,家里长辈高兴的同时,也都有种失落感。独立是好,可他必竟还是学生,既担心他一人在外过不好年,又对没有发出去的红包少了过年的仪式感而失落。
但听到儿子说“我自己挣的钱够花,不要给我钱了“的话,又觉得好欣慰:长大了,懂事了。
春节,中国人的团圆年,是每年家家聚得最齐,最开心,最幸福的日子。
可是远在海外的儿子,独自一人在外求学,做为母亲,身边少了最亲的人,见不到儿子的心是孤独的。
今年执意给儿子发了红包,送了祝福,让儿子收下我这当妈的心意。新年,仪式不能少,那是母亲对儿子的祝福,红包不在于大小,装着的是母亲的爱和温暖,还有思念。
都说思念是一种病。让人病得不轻却又无法医治。只能把思念埋在心里,看着照片缓解那思念带来的伤感。
想着儿子小时候,过年拿着红包开心的样子。计算着得了多少压岁钱,高兴地说着可以买的东西。
看着每年从上海回来的侄女,就想起在儿子小时候,侄女一回来,儿子总是对表妹爱搭不理的,问他才知道是因为我们老是叫他让着妹妹,独生子的优越感开始做怪,凭什么所有人让他让着妹妹?
直到我们解释你是哥哥要保护妹妹,妹妹比你小,你要照顾她,就像你的哥哥要保护照顾你一样,儿子才像懂了。
以后有什么好的都给妹妹,过马路也会主动牵着妹妹,长大了会带妹妹一起去找同学玩,在国外还给妹妹寄好多国外的零食。
今年你的妹妹在妈妈身边,却看不到妈妈最爱的儿子,表妹最爱的哥哥。只有那充满年味的“新年快乐“在耳边回响。
每逢佳节倍思亲,“妈妈我爱你”萦绕在耳边,沉淀到我心里,远在他乡你和同学及外国朋友团年时,是否想起妈妈包的饺子和一桌团年饭?当你看着家乡的亲人在吃团圆饭时,你可有遗憾?拿着红包的你听到妈妈的祝福可有和妈妈一样伤感?
春节是团圆的日子,也是思念的日子,没有你的春节是遗憾的,不完美的,心里是孤独的。
但,去吧,闯吧,成长不是在温室里培养出来的,妈妈的爱陪着你,不论艰辛,不问西东,陪伴你走过你人生最重要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