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北京幼升小的大戏应该已经落幕,东西海朝都已经出了结果。西城月坛和德胜基本731后全部出区,海淀为了证明1911的执行力度,有些不应该调剂的也调剂了,有些学校去年调剂的比较严重,今年反而结果要比去年好一些。21年已经结束,适龄儿童的高峰的三年即将到来。
(图片来源:北京市卫计委)
接下来这三年,适龄儿童的家长们将面临着上学无所依,只有一个大原则,就近。到底多近算近,谁也不清楚。课外补课被禁,还成立了校外机构监管司。上学不知道去哪,放学无地方可去。而最终选拔的方式尚未改变。22-24年的孩子们,不仅幼升小的难度提高了,小升初的难度、中考的难度更是几何级的提高。北京的重点高中率势必在这三届孩子中考的时候往下降。因为新建一所小学的难度和新建一所重点中学的难度不是同日而语的。一所重点高中最珍贵的资本就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和不断沉淀的教育经验。而这两点都是无法快速复制的。
有的人说,这样挺好的,教育均衡,可是教育均衡真的好么?
任何的公平都要兼顾弱者,公平就是对强者的不公平。均衡就是取平均值。北京的均值在哪里呢?北京是首都,留下来的人,能留下来成家,能留下来有户口,这些新北京人都是他们这个时代的强者。他们是学区房的主要竞争者。如果把北京的人才用函数曲线来表示,一定是左偏的,所以在北京生活竞争压力大,生活压力也大,因为强者太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均值,是最容易获得的“大锅饭”
前两天看了一篇讨论学区房的文章,非常认同,条子和票子。北京义务教育的两大抓手。现在的情况是有票子的人太多,而一直以来的传统是条子凌驾于票子。现在用多校划片的政策彻底的将这两个抓手分隔开。多校划片就是为了解决人口高峰带来的学位紧张,如果三年以后,整个教育体系也没有大的格局变动,那有票子的人,依然还是可以互相竞争。
22-24年还没有买学区房的的家长,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 选择学校的时候,充分考虑一下学校的可扩张可能性,一般的招生规模,覆盖的范围,可买卖房子的数量。动态选择。
2. 做好会被调剂的准备。
3. 不要盲目迷信学区,现在都是快乐教育。高考之前,都有可以改变赛道的方式,考虑九年即可。
4.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人潮以来,大幕拉开,天黑,请闭眼。自己的孩子自己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