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粒粒
养孩子是一件甜蜜的事情, 养孩子也是一件操心的事情。
这个世界,貌似是安全的,却又处处存在着危险和隐患。这一点,生了孩子之后体会尤其之深。孩子尚在襁褓时,盼着看到他蹒跚学步,等终于他会走路了,又担心碰着伤着。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眼里没有“危险”二字,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 不懂事的娃也可能会闯一闯,要不,怎么配得上“熊孩子”这个称呼呢?!
诚然,世界上好人居多,但总会有那么一小撮歹毒的人贩子, 把父母们的心搞得惶惶然; 好不容易,把孩子们好好地盯紧了,又总难免碰到一两个精神不正常的,情绪暴躁的,或是刚跟恋人拜拜的,时不时想要薅一把孩子。
在父母眼里,熊孩子是可爱的;在人贩子眼里,熊孩子值钱的; 在暴躁人群里,熊孩子除了熊,就是欠踹的! 踹一脚,再补上一句“ 踹死你!”
不可否认,大部分人在大分部环境里对于孩子是宽容的,尤其是自己家里有娃的人,一般都能换位思考,知道熊孩子有时候野性十足,难以管理。 但,大部分并不代表所有,只要存在偶然,就表示会有意外,人生中偶遇一次意外,有时就会元气大伤。更何况,是关于孩子的意外,稍有不慎,有时就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当然, 我这么说并不代表熊孩子在公众场合瞎闹是合理的,因为公共场合就是公共场合,需要互相合作,互相迁就,遵守秩序,环境才得以维持。更何况,在大家都是消费者的公共场合,别人又有什么义务花着钱、忍受你家熊孩子瞎闹呢?
身为孩子们的妈妈,我自然感同身受,明白某些时候孩子极其容易玩得不知天高地厚,吵吵嚷嚷的; 但这并不代表,孩子们就是对的,更不说明这是没有办法预防和处理的; 更何况,谁也不想自己的孩子被别人踹,哪怕自己可以替孩子踹回去,伤害已经造成,也无多少意义了。
有的妈妈说,让熊孩子安静下来太难;其实无论再难,都应该尝试不同的方法去管理,就好比孩子三周岁以后就要开始上幼儿园,学校就是孩子的社会,是公共场合,孩子就需要遵守学校的规则纪律。换作其它需要孩子安静,不能吵闹的场合,基本是相同的道理。
所以说,身为父母,我们需要让孩子明白,即便有时候在自己家里,有的场合也是需要安安静静的,更何况是走出家门的社会呢?
因此说,教会孩子在公共场合遵守秩序,尽量不要影响到别人,不仅只是为了教育的需要,也是自我保护的一种必要手段,因为说不准哪天碰到个脾气坏、手脚重的,几岁的小孩怎能担得住他们的拳脚?!
那么,妈妈们需要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学会在公众场合里安静下来呢?
1. 从家庭这个环境做起,孩子就应明白,有时候需要安静。 这也算是一个基本的练习,比如说家里来了客人,大人们有重要的谈话,孩子不能随便插嘴打断或大声吵闹。父母需要认真跟孩子说明,或者让孩子在另外一个房间里玩。再比如家里有人生病或劳累需要多加休息的时候,也要孩子配合保持安静。 这样的场合在生活里时常发生,在孩子们已经开始上幼儿园,可以自如与大人沟通之后,这些道理就应该让他们明白,养成良好的习惯,而不能因为“还是个孩子” , 轻易就给了孩子可以吵闹的特权。
2. 与孩子玩“过家家”的游戏,扮演各种情景,告诉他在什么场合应该遵循什么样的秩序。 孩子们都喜欢玩,在玩中学习是最有效的方法。 比如,设立“医院“”饭店“”电影院“ 等等各种场景,孩子和父母分别扮演各种角色,”假戏真演“, 让孩子明白在这些特定的环境里需要顾及他人的感受,时时保持安静。
3. 提前与孩子沟通当天的行程,去哪里,做什么事,在那个地方需要遵守什么样的秩序。 有很多时候,父母忽略了孩子也是个人的事实,拎起来就走,孩子茫茫然中,怎么能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呢? 大多数时候,尤其是开始上幼儿园的孩子,只要父母做好准备,提前与孩子说明道理,孩子是可以听得进去的,并且非常配合。
4. 孩子兴奋过头,吵闹声音过大时,家长需要劝说,并告知他后果。 有很多妈妈说,我说了,他就是不听啊,那怎么办?! 就这个问题,我想起在一个公园里的游乐场碰到的一个妈妈和她的两个孩子, 美国的公园一般是地方大、人烟少, 那天里面只有4、5个小孩,所以我捕捉了他们的对话。当时,她的孩子特别吵闹,这个美国妈妈非常严厉:“要么听我的,安静下来,要么我们立即走。“ 然后又一次吵闹后,她非常果断地带孩子走了。
就是这样,跟孩子讲明道理,说好了怎么做就怎么做,妈妈无需妥协,哪怕吃着的饭,不吃了,也要把孩子带走(其实带走总比挨踹强)。
这样经历过一两次之后,孩子自然就会明白妈妈的决心,养成遵守诺言的习惯。
5. 平时多多观察,回家后跟孩子梳理当天的情况,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有时候,孩子并不知道他的行为不够得体,这就需要妈妈们带孩子出去的时候需要仔细观察,发现孩子有不得体的行为,哪怕是别人没有计较,回家后也要及时提醒孩子。尽量避免在公共场合大声批评或责骂孩子,而是选择在家里时,平静而温和地沟通。
之于孩子而言,家庭教育仍是重中之重。身为父母,谁都不想看到自己的孩子被别人修理。自然,打人、尤其是打孩子是不对的,但有时候事情已然发生、纠缠对错的讨论对于身心受伤的小朋友而言并无多大意义, 我们需要做的是防患于未然,把自己的“熊孩子“的 行为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即便不是为了高大上的好教养,最起码不能让娃被人踹啊!
END
❈
消极想法在夫妻间会造成我所说的3D效应,也就是心烦意乱(Distraction)、疏远(Distance)、关系破裂(Disconnect)。这种3D效应同时也会影响到难以专注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的关系。 (杰弗里· 伯恩斯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