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把这本书从头到尾记录下来也可以看看自己每天读的进度~
P0-19 2017.3.9
第一篇阮义忠的《抽屉里的浪花》第一段话就让我惊艳:
人对往事的记忆就像锁在不同抽屉里、舍不得丢的杂物,有些经过归档,有些无法分类,就那么一起掺杂地搁着,随着岁月的堆垒而尘封。某日不经意地打开一个抽屉,那被忘了、如同隔世般的旧事便猛然回魂,又有了温度、呼吸和生命,过去与现在又接续上了。
这段话描写的有诗意又说到心里去,以致于最近被我引用好多次~
P20-60 2017.3.10
张让《好一个女子》
悲哀是一定的,奇异的是有必须悲哀的意识而却无法召唤悲哀的感觉。悲哀成了一种知识,冻结在知性的层次,下降不到内心深处,像张标签贴在皮面,只觉心里一片麻木,在长久的义务和等待过后力竭了,除了行礼如仪不知怎么反应。直到仿佛很久很久,久到令人尴尬自觉冷血非人以后,那应有的伤痛才施施然降临。那颗心终于活过来了,挣脱责任义务,在一个秘密角落找到了惶惑蜷缩的自己。然不是哀哀泣泣,而是锥心啮咬的痛。一痛许多年。
这段让我想起一件往事…作者这样把一个至亲之人离去时的整个心境变化描写的如此详尽真实,重点是我终于从别人同样的心情中理解了当时的自己,唉真是让我好像又置身几年前初中时一样…
P61-78 2017.3.11
做父母是艺术不是科学,没一套公式可用,但起码有历史、哲学、心理学等等可供参考。对中国历史有点知识的人便会知道,父母至上、威权高压的古老中国,填鸭教育制造出来的,上是满朝摇头死背、软骨奴性只知跪拜君王的八股书生,下是唯唯诺诺、阳奉阴违,专爱取小径,贪小便宜的老百姓。也许因此中国几千年改朝换代不过是新瓶旧酒,年号不同,但始终翻不出一人高高在上百姓匍匐在下的老套。文人士子再怎样摇头晃脑的真知灼见,终究只是在谋求怎样帮帝王巩固权力,打造诚惶诚恐的孝子贤孙和无知顺民。所以鲁迅终生为文大力批判,尤其为孩子讲话写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批判中国旧式教育父权神圣的思想是“毒”,指出生小孩子不是给子女的恩典,孩子不是父母的延长而是自己,应该“解放孩子……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这段话写的义愤填膺,但后面写的又多是一些关于母亲的小事,她说“我几乎处处都想到母亲”,我不仅笑,我不也是但凡抒点情写点文字,便老是各方面的最后回归或者提到母亲上去…这段便算是作者于回想之余从社会角度引发出的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