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影片故事不错,剪切不错,所有的一切,都很不错,但就是这一切的不错,整部影片似乎没有那个触动人心的点,周冬雨和井柏然的演技无疑是优秀的,但这个影片的表达在我个人看来有些含蓄了,情感方面,懂的人可以哭的撕心裂肺,没共鸣的人,会说是烂片。
小晓是个从小就来北漂的女孩,见清是个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打拼的男生。两个来自同乡的年轻人,都一样的穷苦。小晓目的很明确,在北京扎根,嫁个有钱人,住大房子。这一如许多初来北京报道的女孩般,现实。而见清似乎还是个小男生,只知道打游戏,玩游戏,能保证自己的温饱,就差不多了。
见清应该比小晓喜欢见清前就喜欢小晓了,小晓大概是他的初恋,不然也不会因为小晓被欺负了,就去打她的前男友,那时候的他,无疑是爱小晓的,单纯的那种爱。稚嫩的男生心里,有了个目标,就是给身边的这个女孩,最好的生活。“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大概是对心爱的女孩最大的承诺。
而小晓就不一样了,曾经的她期待的所有的物质生活,在和见清一起后,就全部都无所谓了。男生总是读不懂女孩的潜台词,我的无所谓,并不是看不起你,是因为我爱你,所以这一切,有没有,真的不重要。小晓愿意和他住房中房,宁愿冻得坐公交也不多花钱打车,女孩啊,喜欢上一个人后,她真的会变得无所畏惧,只要跟你在一起,就好。
小晓走后,见清就开始努力了,这一切的成长,都因为那个女孩。年少轻狂的少年,总需要一个女孩来过,才慢慢学会变得沉稳。见清有钱了之后,他肆意安排老父亲和小晓的生活,或许有人会说小晓矫情,宁愿挨穷,也不愿意跟见清住进大房子。不是的,小晓不是不能跟见清挨穷,也不是不能跟他一起住大房子,只是两人之间,变了。
见清以为小晓喜欢大房子,喜欢钱,喜欢北京户口,这不过是以前小晓为了扎根在北京抓住的救命稻草罢了。而在和见清一起后,小晓真的变了,穷的开心,她不再在乎所谓的物质,因为从那时起,见清,就是她的安全感,她不再需要这些物质来寻找自己的存在感,乖乖待在见清身边,就够了。北京这个大城市,瞬间变得很小很小,小到一转身,就能看到幸福。
而这慢慢的蜕变,见清都浑然不知,年轻时的恋爱多半是这样,少年的他总以为女孩要的是面包,拼了命去挣钱,而少年的她,只想看到那个真挚的你,并且无条件相信。
见清与小晓分开了,两个人都看似过的很好,见清结婚了,有了漂亮老婆和可爱孩子,而小晓呢,大概也混得不错,两人再见面,说起曾经点滴,都眼泛泪光,彼此都曾深深爱过的人啊,怎么就能说忘记就忘记。
见清问过小晓:“如果当时你没走会怎样?”问了许多个如果后,小晓说:“如果没有如果。”有时候年少的我们就是这样,如果一个没走,一个追了,会不会变的不那么一样,总想在如果中寻找着彼此之间还能在一起的理由,但大家都知道的,回不去了。一如陈奕迅的《我们》那样,我最遗憾的事,就是你的遗憾 与我有关。
故事的最后,见清和小晓,终于好好的说再见了,两人拥抱着彼此,像是老朋友那般,彼此都知道,这次的再见,大概是他们之间的永别,曾经像铁轨般交错过的人,也会如铁轨平行般,互不干扰,安全到达各自的目的地。而也就是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没有了我们。
其实整个故事让我有泪点的,是爸爸给小晓的信,那是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他深知见清和小晓在北京的日子过得并不好,他也知道小晓和见清分开了,年轻人的爱情,分开了也没关系,只要不负对方就好。小晓是个好女孩,只是,不能跟见清走到底罢了。现实中的许多父亲都如见清的爸爸那样,替自己的儿子照顾着曾经的那个好女孩,留一屉粘豆包,把她当做家人,这是作为一个父亲,仅能做的事了。
最后到去世了,都没能享受见清的大房子,不是他傻,他是真心希望儿子好,但也真的不想离开自己的家。家里虽什么都不好,但那也是生你养你的地方,年轻人总想逃离那个贫苦的城市,而老人,却无比的怀念当初与餐馆一起打拼的日子,家乡有他的根,撑起那棵强而有力的树,而北京,不过是一颗看似很强大,但树底下只有几颗小虚苗的地方,偌大的房子,都不及老餐馆温暖,再好的生活,都不如家乡三五好友喝酒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