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熊中招流感,请假在家休息。坚持到第三天不再发烧,我就有点急着送他去幼儿园。熊爸挺不可思议的看着我:他还在咳嗽流鼻涕你就让他去幼儿园,这不是去祸害其他小朋友的节奏么?那一瞬我有点失控的向他抱怨:你倒是会说!有本事你在家陪着他呀!你知不知道我每天也有很多事情要做的?只要他在家我就什么都干不成!
这是抱怨,也不仅仅是抱怨而已。app上的日清单里,没有打勾的事项越堆越多,原本有节奏的生活被一个时刻在身边求关注的娃搅得一团乱——可能是生病的缘故,小熊把“妈妈你陪陪我”当作了口头禅,无论我就坐在他身边看看自己的书,还是在他睡觉的时候起身去写写作业,他都会忽然睁开眼,看到我不在20厘米之内就带着哭声喊“妈妈你陪陪我”——是的,饶是号称“高质量陪伴”践行者的我,也会在这样的时候“陪”到身心俱疲。
如果你是一个妈妈,对这样的感觉一定不会陌生。孩子就像一个时间黑洞,有多少时间花在他身上都不嫌多。但我们的角色不单单是妈妈,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需要处理,千头万绪起来,真有疲于奔命的感觉。难怪在当妈界会流行这样两句“魔咒”:“亲生的,亲生的,亲生的”、“我活该,我活该,我活该”……
但,在每一个妈妈心中,也都深驻着一个慈母梦:愉快的和孩子玩闹在一起,和笑声一起,彼此周身流淌着引人侧目的圣洁光辉……明明,这才是我们预想中陪娃的场景啊!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与其他层面相比,意志精力的消耗与更新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往往同时发生。几乎所有的自省传统都会提到精神功课和精神实践,或为了服务他人或为深化人们的怜悯之心,或为了帮助人们体验内心联结。而意志精力的更新恰巧来源于价值观和使命感的启发和重获。
有些活动不需太多精力就能大幅获得精力再生,例如在自然中散步,读一本给人启迪的书,听音乐,或者听一场精彩的演讲。反之,精神功课即是精力消耗的过程,也是经历更新的过程。例如,冥想需要调动高度的注意力使思维平静,同时也会带来意志的开阔、内心的沟通,甚至喜悦的情感。冥想像瑜伽一样贯穿所有的精力层面,构造意志能力的同时,也提供思维和情感的再生源泉。
祷告需要集中精神,也同样会带来情感和精神上的安慰。经常思考我们的价值取向并做出与之契合的行为实属不易,但它们同时也是激发灵感和动力的方式。就更基本的层面而言,为孩子投入时间和精力也是一种精神实践——牺牲自己的经理服务他人,同时也是情感和精神的丰富源泉。这一道理同样适用于所有为他人服务的时刻,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甚至会给自己带来不便,但同样会带来深切的意义和满足感。
——《精力管理》
说起“精力管理”,我特别喜欢用一个比方:每个人都随身自带一只杯子,杯子里的水就是我们的能量。有些事情需要消耗能量才能完成,比如上班、比如家务琐事,又比如赋能班作业;还有些事情是为我们补充能量的,比如小憩一会儿,比如跟闺蜜聊天,又比如买买买……虽然耗能和赋能的具体事项因人而异各有不同,但每个人的杯子却都需要实现动态的收支平衡。
对你来说,陪孩子,是耗能?还是赋能?
在我自己,需要分情况讨论。
如果开始陪娃之前,我的能量杯已经被其他事务消耗的七七八八几近见底,此时陪娃无疑是雪上加霜。此时我的内心基本上是半崩溃的,潜台词是“赶紧把这个时间混过去,让我好好睡一觉吧”。悲惨的是,那个小人对我的状态一清二楚,偏偏不肯降低半分陪伴标准,因此绝对会对我这缺斤短两的豆腐渣工程提出抗议,最常用的一招就是“质不够量来凑”——“再多讲一个故事”、“再玩一会儿乐高”、“再跟我做一个游戏”……他想方设法要延长时间跟我千方百计想尽快结束的矛盾就这样白热化,最后通常以我抓狂怒吼娃委屈落泪结束一场鸡飞狗跳,那真是相看两厌相爱相杀。
如果这一天诸事顺利能量杯余量颇多,陪娃对我来说就不是难事,无论是讲故事时候绘声绘色的语气,还是游戏中夸张好玩的表情,都可以无师自通信手拈来。我甚至愿意有意识的制造一些小惊喜,并愉快的欣赏孩子开心的样子——这个过程孩子自然是享受的:所谓“高质量陪伴”,他要的除了丰富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妈妈的“全情投入”;而这样高质量的互动,同样让我体验到了全然的放松、愉悦的情感和被需要的价值——这个过程当然有能量的消耗,但同时也伴随了能量的再生。这就是“精神功课”:即是精力消耗的过程,也是经历更新的过程。
当然,并非所有的精力消耗都可以成为“精神功课”。如果你是一位妈妈,面对同样需要消耗精力的事情,陪孩子游戏或许能为你带来精力的再生,但陪老板开会可能就比较难。这是因为内在的价值观的指引:因为我们看重家庭和亲子关系,所以陪孩子这件事更容易唤起“价值观和使命感的启发和重获”。因此,有意识的思考我们的价值取向,让自己的行为尽量与之契合,就会更容易找到有效的方式来激发灵感和动力,保持精力的再生平衡。
另一方面,正如我的觉察,陪孩子并不总能为我赢得精力的收支平衡甚至有所盈余,这中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我的能量杯基础状态如何。我们都知道,汽车一旦发动起来,就能持续为电瓶充电;但一个电瓶已经耗尽的自动挡汽车,连火儿都打不着,就别想着通过发动机充电了。可见,即使是契合价值观的行为,也必须首先保持足够正常运转的“能量基础”,才能谈到“在运行的过程中再生”。遗憾的是,我们大多数人都理解也愿意为工作调整状态储备精力,却鲜少有人为了陪孩子提前做好准备积攒“基础能量”。
由此可见,想要通过“精神功课”实现精力的更新,两个重要步骤缺一不可:
1、思考自己的价值观,选择与之契合的行为作为“精神功课”的选项;
2、在开始“精神功课”之前,主动调整自己的状态,先通过一些不需太多精力就能大幅获得精力再生的活动,如看书、散步、听音乐等,积累“基础能量”,保证功课的顺利运转。
回到开头我自己的案例,小熊被送去幼儿园了吗?答案是没有。
那,我找到了更好的方法来平衡陪娃和正常完成日常工作吗?很遗憾,答案依然是没有。
是的,我的日清单上依然排了一大串没有打勾的未完成事项。但我已经不再因此而焦虑——我只是重新看到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对我来说是多么重要,而那些曾被我认为亟待完成的日常工作,无论是准备微课还是完成赋能班作业,包括应用和践行日清单,都是为了更好的帮助我实现“家庭”这个核心价值观。那么它们和陪娃就不该是对立的,更不是矛盾的,有些可以稍微延后,有些可以缩减。对我来说,最重要不是严格遵照日清单执行,而是在照顾孩子之余留给自己足够的时间,休息、放松、保持足够的精力,满足一个生病的小孩对妈妈的陪伴忽然多起来的需要。
因为,我爱他——这是我的价值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