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兜,你怎么可以偷别人的玩具呢,明天带回幼儿园还给小朋友。”
“然然,你再不听话,妈妈就把你关到门外去啦。”
“小宇,没关系的,不就是一次失败吗,下次一定能成功的,失败是成功之母。”
你是不是感到很熟悉,自己或是身边孩子妈妈们经常脱口而出的话,不知不觉中已经极大地伤害了孩子,而父母却浑然不知。
都说,孩子生而为孩子,但是父母却非生而为父母,为人父母,原本就是一场成长的修行。
在养育孩子的漫漫长路上,没有人生来就什么都知道,父母需要不断地学习养育知识,在探索与成长过程中寻找适合孩子的方式,用成长型思维来养育孩子。
汤维,在《成长型养育》中说:我们不仅需要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同时还要强调父母的成长型养育,从而在养育孩子的路上避开误区少踩坑。
那么,我们要避开的误区到底有哪些呢?主要有三大典型误区。
01.贴标签,固化思维
“标签”本来就是一种固化的刻板印象。
兜兜妈妈说孩子偷了别的小朋友的玩具。
这就是给兜兜贴上了“小偷”的标签。
这样,以后的情况可能更糟糕,既然被妈妈说是小偷,那么兜兜以后可能会更加频繁地把自己喜欢的别的小朋友的玩具带回家来。
兜兜会心想:“既然妈妈都已经管我叫小偷,那我就做个真正的小偷给你看看。”
没有人喜欢被别人贴标签,即使只是一个孩子。
妈妈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避免孩子“从小偷针,长大偷金”。可是用错了方法。
如果妈妈对兜兜这样说:“兜兜,你是不是很喜欢这个玩具,没经过小朋友同意把它带回家了?别人的东西,再喜欢,都要经过同意才可以带回来玩,知道了吗?”
妈妈没有批评兜兜,而且还给他提出了更好的解决方案,让兜兜感觉到被理解和接纳,以后再有喜欢的玩具都会经过小朋友同意才会带回家里。
这种贴标签非常容易强化孩子的不良行为。
少数孩子会因此自暴自弃,像兜兜一样,认为反正自己已经不是好孩子了,索性更坏点。
大多数孩子会觉得自己受了委屈,因为他还理解不了“偷”的意思,仅仅只是因为喜欢,到父母这里得不到理解。
久而久之,孩子会在与父母之间竖立一堵心理防护墙,拒绝与父母沟通。
不知不觉间,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就会遭到破坏,从而让孩子关上心中面向父母的那扇门。
02.惩罚,短期有效,长期糟糕
说到惩罚,最常被提起的就是家长对孩子的体罚,包括打屁股、打掌心、罚站等等。
大家都听说过“棍棒底下出状元”,认为只有惩罚、责骂这样的方式才能养育出优秀的孩子。
于是,以爱之名,各种体罚就变得理所当然。
妈妈说再不听话,就把然然关到门外去。
关到门外去,就是妈妈对然然的体罚。
短期来讲是有效的,然然会因为害怕而遵从妈妈的命令不再哭闹;但是从长远来看,体罚是无效的,并且有可能导致孩子在学校受到欺凌,因为他习惯于服从别人的命令。
其实,对于早期孩子无理要求的哭闹,作为父母,完全可以采取“冷处理”的方法,让孩子尽情哭个够,当他发现即使再哭闹都没有理会时,自然而然会停止哭闹。
因为,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体罚也会越来越不起作用,这时期体罚对他已经没有威慑力。
在养育还在过程中,安全和信任感尤其重要,这也是建立孩子与父母亲密关系的前提,但是体罚会损害彼此之间的信任,进而破坏彼此的亲密关系。
长期遭受体罚的孩子,他们长大为人父母以后,也更有可能对自己的孩子实施体罚。
加拿大的一项研究发现:童年时期孩子如果长期地遭受体罚,那么大脑前额叶皮层的灰质就会减少,简单说就是降低孩子智商,导致记忆力下降,学习困难等。
在成长型养育中,我们不能惩罚,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暴怒、发泄与体罚,这样会让孩子没有勇气面对问题,更会摧毁父母与孩子之间最基本的信任与安全感。
03.迎合,只会损害自信
“快乐教育”的理念风靡全球,我们要最大限度地维护孩子的自尊,因为孩子感觉好时就能做得更好。
谚语有云:“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忽视孩子面临的问题,一味用赞扬去让他们相信自己,无疑是唯心而不切实际的。
小宇是个二年级的小学生,放学回家后正在做分数运算。
反反复复验算了好多遍,最后第一题的答案还是错了。
妈妈在旁边说:“没关系,妈妈相信你可以的,失败是成功之母。”
接下来第二,第三题连续出错,妈妈始终都是同样一句话。
最后,小宇“哇”的一声哭出来。
做不对题,原因在于小宇没有掌握好分数运算的知识,妈妈只需要帮他讲解一下具体的知识,而不是一味地告诉小宇要相信自己可以做对,这样下去做一百题也是徒劳。
小宇妈妈的做法,看起来好像没错,她是在鼓励小宇,实际上只是单纯地对小宇做出的迎合,希望小宇在做题过程中无论对错,都感觉良好。
这样不切实际的迎合,否认了孩子最真实的感受,因而可能让孩子错失面对问题和分析失败根源的机会。
自信,是对自我价值的确信和肯定,而不是“我最棒”或者“只要努力就一定行”的盲目信念,一味地鼓励和赞美,而不提供切实可行解决问题的方法,只会让孩子变得更加不自信。
父母更应该用一颗平常心对待孩子的每一次失败,一如既往地支持孩子的努力。
古语有云:“胜不骄,败不馁”,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成败观,建立孩子的自信。
在为人父母,养育孩子的漫长修行中,没有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捷径,唯有不断地学习,避开教养误区,才能养育出更优秀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