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徐文兵老师编著的《字里藏医》,不禁慨叹中国汉字的精妙绝伦和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道家哲学的人生智慧,古代科学的卓越功勋,哪怕穿越千年也是深邃流光。
在道家和中医看来,人这一辈子,吃的饭是有定数的,早吃,多吃,你就早完蛋;慢慢吃,悠着点吃,你就能活得长久。如同徐老师所说,“你在吃饭的时候,饭其实也在吃你。就像你在看风景,其实风景也在看你。少吃几口,多吃几年,反正来日方长。”这样颠覆常规的说法,着实引人深思。
在徐老师看来,“饥”、“饿”只能算是近义词,他们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饥描述的是客观存在,也就是田里或者肚子里没有粮食,而饿描述的是主观感觉,从心。饥者未必饿,饿者未必饥。
所谓饥者未必饿就是,胃肠空虚无食、身体消瘦,却又根本不想吃东西的状态。这一般是厌食症、抑郁症病人经常出现的症状。而饿者未必饥则是主观感觉饿了,其实胃肠食物饱满,但你吃了还想吃。这是现代肥胖人的常见症状,这些人吃得很饱,但总是感觉饿。
现在社会普遍存在这样的状况,就是又饥又饿和不饥不饿。又饥又饿是身心的双重折磨,以前是贫穷人的无奈,现在则成了有钱人的专利。很多人为了减肥,采取不进食或不吃主食光吃黄瓜的近乎自虐的方法,把自己搞得痛苦不堪。
还有一种就是不饥不饿的社会通病。许多被捧在手心里的独生子女,长辈们深怕孩子会饿着哪,就买各种孩子喜欢吃的东西,以示他们的疼爱。殊不知,这样的结果就是孩子肚子里面已经塞满了吃食,已经处于一种饱满甚至食积状态,但还是会在大人所营造的环境下继续往胃里塞食物,结果可想而知。
徐老师,曾诊断过许多这样的患儿。他们的胃肠总是相对满实,口臭、咽喉反复发炎感染、腹胀、不放屁、嗳气、便秘、晚上睡觉还爱蹬被子,甚至出现磨牙、流口水的症状。这些都是因为孩子的生活习惯造成的后果,所以一些孩子出现挑食、厌食,消而不化,不长身体,多动、烦躁,长辈们可千万别再怪孩子了。
那怎样吃,才有益于身体健康呢?徐老师跟我们说,“其实吃什么不重要,关键是怎么吃,什么时候吃。”
他说,不饥不饿的时候不吃,哪怕是到了吃饭的时候,只要你自己不觉得饿,就不要吃。这时候进食无异于强暴自己。如果加上麻辣鲜香作料刺激胃口,无异于服用春药强暴自己。
尤其是现在,很多人都会规劝人们要吃早饭,可是却并不关心当事人是不是饥,是不是饿。头天晚上的饭还在胃里没消化,一点食欲都没有的人,如果早上再塞进去一堆鸡蛋、牛奶,那不就是毒药吗?所以啊,我们吃饭要根据自己体内的生物钟来定夺,而不是仅靠外面的时钟来逼迫自己。
徐老师建议我们,饿而不饥的时候应该吃点儿点心,三口就得;饥而不饿的时候则要去看医生,调节情绪、情感、心理、精神;又饥又饿的时候要慢慢进食,细嚼慢咽,吃到七八分饱就打住。留点儿余地,留点儿念想,反正来日方长!
总之啊,日常吃饭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定量,哪怕美食在前,也要学会克制。有句话不是说嘛,“看到美食如同拥抱美女,有几个忍得住呢?忍得住的就是神仙。”我们要是克制住自己了,可都是神仙级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