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在七夕后才发表这篇文章,是因为我不想打扰沉浸在节日甜美梦境的人,他们做着节日该做的事,品尝着惊喜过后甜蜜的余温。
我也不想老生常谈的解释七夕节其实是古代女子向上天祈愿的“乞巧节”而劝大家放弃这个节日,或是以节日的各种好处去鼓励大家欢度七夕,当我们搞清楚当下的七夕节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对于该不该过七夕,每个人心中自然会有定论。
现如今,每到七夕可以说是哀嚎遍地,吠声四起,而又处处笙歌。有些人期待七夕的到来,自然就有些人害怕过七夕。
情侣们满心欢喜向最贴合自己的日子致敬,趁机做着最甜蜜的事。单身的嘴上开玩笑式的抱怨几句,心里继续暗自神伤。小鲜肉们笑着唱“我还年轻”,然后在夜深人静的时刻望着背影落寞。大龄青年则拉着一大伙人high个翻天,互相祝愿明年今日身边会多一个人,来掩饰心中的焦急。
七夕为何如此火爆?在早些年,七夕和其它中国传统节日的命运一样,因为西方节日的入侵,沉寂在商业化洪流中。
人们在“2.14”高喊圣瓦伦丁浪漫之夜,在大雪纷飞的日子欢度圣诞,而当粽子送上餐桌时,我们才会想起原来今天是端午。
当端午,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由于节假日的支撑重回大众的视野,并无假期的七夕是如何以孤芳自赏的姿态让自己的影响力远超其他传统节日的?
1. 商家的作秀。
如果七夕对于情侣来说是定制日,那么它对商家来说就是救赎日。节日商业化的时代,无数商家瓜分完西方节日的即时利益后,开始开发其它中国传统节日的商业价值。
某个餐厅挂上用气球组成的心形,就能让门口大摆长蛇阵。酒店就算将平时的价格翻个一倍,房间也会争先恐后的被订出去。当然各种组织和场所也不会闲着看热闹,大搞七夕活动,单身派对。
为了炒热节日气氛,达到生意上的预定效果,商家大肆宣传,广告铺天盖地。人们就在这种氛围里被时刻提醒七夕节即将来临。
可以说,商家对七夕节的崛起做出了大半贡献。既得利益者往往是最忠实的追随者和实践者。
但作为消费者的我们真的需要拿出如此的热情对待这个节日吗?
有人会说时间和金钱是我自己的,想怎么花都没问题。当然,这其中伴随着十足的冤大头的意味。
花钱没问题,但能做聪明人何必执着于做傻事。对于商家的狂热,我们应该只保持适当的热情,至少没必要比商家高。冷静的思考你的时间和金钱成本是否超过它们所给你带来的东西太多。
2. 七夕的特殊意义和民族意识崛起。
当下七夕的意义是爱情,虽然它的受众有所限制,但每个有血肉的人都难免将这个节日联想到自身。
民族意识崛起后,国人更加重视传承中国文化,开始重拾西方文化洪流冲击下的传统节日。
当爱情搭上中国文化,七夕爆发出的影响力注定超过所有其它传统节日。
更重要的意义是,对于情侣来说,七夕是一个噱头或是时间口,去展现爱意和增进感情。
但它并非对每个人都如想象中那么重要,对于感情稳定的情侣们来说,七夕并不比每个周末特殊多少。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难免受到节日氛围的影响,但我们无需随波逐流去放大它对自己的意义,最重要的是看清我们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3. 存在感。
朋友圈是个好东西,它是我们的生活细节,代表我们的世界与价值观,甚至是一个虚拟的自己。
朋友圈可以说是为七夕的崛起做了另一大半的贡献,无论何时,它让我们的存在感获得了无与伦比的“升华”。
当七夕来临,包括朋友圈在内的所有社交媒体充斥着各种甜蜜的画面和凄惨的犬吠。有秀恩爱的,晒鲜花礼物的,有诉惨状博取同情的,讨红包求安慰的。我们因为朋友圈被迫接受着节日的各种信息和完美画面。
在这其中,我们不仅被时时刻刻的提醒即将到来的七夕的具体日期,还常常被拉入想方设法欢度七夕的深渊,而我们一开始是拒绝的。
我们渐渐的努力活成了那个别人眼中的自己,那个过节日的人,那我们真实的自己呢?TA在哪里?
当我们看清了当下七夕的本质:一个商业环境捧起的广告点子,一个带一点特殊意味的普通日子,一个有助于刷存在感的时间点。
该不该过七夕每个人心中就都会有定论了,根据我们的需求和对自身的意义,看看我们是否要去在意这个节日。
如果七夕对你来说是重要的时间点和机会,那你应该用心良苦的去计划节日的每一个细节;如果七夕带给你的只有彷徨和些许存在感,那不如学会一笑而过。
如果要我为了过节而过节,那么,我选择带上狗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