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战略科学家?他们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钱学森等23位“两弹一星”元勋,他们是推翻“中国贫油论”的李四光,他们是“超级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们是时代潮涌的中流砥柱,他们是大国崛起的坚强脊梁。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从“富起来”迈向“强起来”,提高国际竞争力离不开战略科学家,解决“卡脖子”问题离不开战略科学家,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战略科学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国梦更离不开战略科学家。新时代新背景下,做好战略科学家培养使用的“加减法”尤为重要。
在政治引领和宣传上做加法,鼓励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核司令”程开甲院士隐姓埋名,为国铸盾,主持制定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塔爆”方案,把一生中最好的20多年留在了罗布泊的大漠戈壁。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的战略科学家常常作为无名英雄、幕后勇士甘愿坐“冷板凳”、啃“硬骨头”。“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高度评价为中国科技事业拼搏奉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尊敬先贤方能鼓舞后进,尊重人才、礼待“白发脊梁”应该形成社会风尚。提高政治站位,弘扬爱国精神,正确的政治引领是重大国家战略需求贯彻落实的前提和保障。 积极宣传和推广战略科学家的典型事例和优秀经验,让老一辈科学家们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新时代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建设的精神财富和坚实后盾。
在战略眼光和布局上做加法,鼓励发现和培养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人才梯队。总书记在论述战略科学家的特点时提到这样的关键词,“具有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视野开阔,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发现潜在的战略科学家人选,需要坚持实践标准,在实践和科研的第一线来寻找。培养战略科学家人才梯队,需要坚持长远眼光,集中力量办大事。战略科学家梯队的人才布局应该与国家长远战略相结合,考虑综合国力与国际形势,注重基础研究,注重学科交叉,注重大兵团联合作战。对于急缺紧需领域要有特殊政策,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允许、宽容失败,鼓励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各部门紧密配合,做好国家层面上的平台和后勤保障。
在权力限制和捆绑上做减法,鼓励服务和保障战略科学家的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度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科学家回归科学研究本身。总书记指出,要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优化整合人才计划,让人才静心做学问、搞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确保下放的权限接得住、用得好。“执其两端用其中”,让战略科学家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减少事务性工作占用的时间精力,不再为经费来源发愁,不再为经费报销苦恼,让国家战略需求能够掷地有声、落地生根、遍地开花。
在评价资历和辈分上做减法,鼓励支持和培育真才实学、真抓实干的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大国重器背后,同样不乏青春面孔的助力。据统计,中国航天领域科研人员平均年龄35岁,在俄罗斯40%的航天科研人员年龄超过60岁,在美国研究团队平均年龄达到42岁。我国科技人才的年龄结构优化工作崭露成效,这就是中国创新、中国创造的最大战斗力。青年战略科学家的培养,不能用一把尺子量到底。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勇于担当,给予青年科技人才发挥才干的平台和事业,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把青年战略科学家“扶上马”、“送一程”,给他们“搭把手”,助他们“立稳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