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明3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朱重八,他出生在穷人家,从小忍饥挨饿,一个月内家人饿死四人,为了有饭吃而当和尚,又被前辈和尚欺负干重活,到头来还得顶着化缘的名头出去要饭。在十九岁那年他决定返回寺里,继续做一名编制内和尚。那时候他还是以吃饱饭为主要目的,不知道是不是有新的和尚进寺庙,他成了有资历的和尚,在寺庙里的主要工作是撞钟,嗯,轻松了一点点。

在朱重八任劳任怨撞钟的五年时间里,元朝廷可没闲着,继续着鱼肉百姓,走向灭亡的步伐,全然不知上天已经给他们准备好了掘墓人。

所有反抗都来自于压迫,官逼民反,民反不反?历史上专属于朱重八的契机来了。

在这里我要拐个弯,先说两个人。一个是元朝的一代名相脱脱。

脱脱出生蒙古贵族,从小受汉族文化熏陶,熟读经史子集,为人沉稳。脱脱的伯父是元顺帝时期(元代最后一位皇帝)的权臣,专横跋扈,架空皇帝。他推行排汉政策,引起朝臣不满,而脱脱则联合元顺帝发动政变,成了新的权臣。不过,脱脱可与他那位伯父不同,他重视汉族人才选拔,重新恢复科举制度以缓和民族矛盾。在他的主持下编修了《宋史》《辽史》《金史》。

对于前面说到的黄淮灾情,满朝多得是事不关己的情绪,在元朝四等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中,反正饿死的基本都是低等的汉人和南人,甚至,杀一个南人付出的是一头驴的代价。在这样的情况下,脱脱力排众议坚决治理黄河。然而,这样一个利民政策,在各级官员眼中就是一块超级唐僧肉。管理河务的人抓劳工,不出人就出钱;修河款被官吏从民工伙食、工程材料费里面克扣,磕磕绊绊历时七个月总算完成工程。为了挽救元朝即将崩溃的经济,他还推行新纸币(至正交钞),最终因为通货膨胀以失败告终。1352年至1353年,短短一年时间里元朝发生十几起暴动,先后几百万民众把起义当做主业,脱脱忙着平乱。

在1354年,脱脱被以哈麻为首的政敌陷害,元顺帝削其兵权,1355年被流放云南,政敌们还是没放过他,1356年哈麻假传圣旨毒害了脱脱。

脱脱的死,加速了元朝的灭亡,等于把朱重八往历史的前台送了一程。

其实,即便是在这样的乱局下,朱重八还是以吃饱饭为首要目的的老实人,他深知造反就没了回头路,所以,他还是愿意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转机出现于一封信。

朱重八有一位叫汤和的儿时好友给他来了一封信,说自己已经是义军千户(七百人至三百人不等的世袭军职),他邀朱重八参加义军,兄弟们有福共享,可是省略了的后半句“后难同当”着实让朱重八费了些脑筋。他根本没有做好参加以军的思想准备。当时朝廷的官差正在四处抓人,好充当起义军战俘送给上司交差,朱重八也在小心翼翼躲藏。他向同样为儿时好友的周德兴讨主意,秉承“遇事不绝就算卦”的旧习,周德兴建议他占卜。“卜逃卜守则不吉,将就凶而不妨”,这卦签什么意思?就是守着、维持现状或者逃跑都不吉利,反而是看似最凶险的造反可能会有好结果。也不知道是不是像“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红巾军造反借口一样的存在。即便这时候,朱重八还是在犹豫。恰这时候,寺庙里他的师兄来告,他看起义军来信的事情已经被别人看到,“这样的话就有可能被告发。”他暗想。

一切都这样顺理成章,都这样无可奈何,那还等什么,反了吧!


今天有点多,明天拐弯写重要的第二个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