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卧室的落地窗旁,阳光在身边流淌,捧着书,却没有了思想。不知哪家在做饭,从窗户缝里飘来的味道,刺激起我的味蕾,撩拨起我的情愫,让我又想起那个渐行渐远的远方——故乡。
孩提时,还没有故乡的概念,只记得吃喝拉撒睡玩,今天去树上掏鸟窝,明天翻隔壁大婶的土围墙,后天,后天只能呆在家里休息了,毕竟屁股挨了老爸几个大力的巴掌,有点吃不消。不过,大后天就可以满血复活了,无忧无虑,快了捣蛋的日子就这样日复一日。
真正让我有故乡这个概念是在初中的时候,当时上初中要到隔壁的镇子上去上,学校封闭式管理,一周只有周末可回去,回家换洗衣服,或拿些粮食换粮票。一斤小麦可以换八两粮票,有一两的,二两的,四两的,一两的可以买份汤,二两的可以买一个馒头,四两的可以买份菜。那时候学校食堂的菜一年到头就那么两样:不是凉拌黄瓜,就是水煮冬瓜。四两粮票才能买一份,大部分学生都舍不得吃,一般都是从家里带一些糖蒜、酱豆或者是酱黄瓜等母亲腌制的咸菜。当然,有时候也会改善下伙食,几个关系要好的合买一份菜,躲在地上,围在一起,共享美食,一刹那狼吞虎咽,饭缸朝天。
那时候村子里还没有桶装的泡面,都是袋装的干吃方便面,有时候也爱搜集方便面里的调料包,夹在馒头里,也是难得的美味。
由于学校是在隔壁的镇子上,上学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像公交车、汽车的概念只有在书本的插图里见到,现实中见到一辆会心奋不已,有时还会追在屁股后面闻汽油味,真是简单的满足。
由于知道上初中需要骑自行车上学,于是上小学的时候便开始学骑自行车,因为个子矮,那时的自行车大梁又比较高,所以小学时只能学会套腿骑,初中能学会跨在大梁上骑,个子再高点的,坐在座子上能够着脚蹬。
星期一上学,星期五放学,路上那就是自行车的海洋,堪比现在的共享单车,满路都是,大家在路上是狂飙车技,不用担心出现什么交通事故,因为除了自行车,架子车,也没有什么其他的交通工具了。即使这样,还会有些学生在打闹中被撞到沟里,爬起来,拍拍屁股上土,推出沟来,继续狂飙,那叫个不亦乐乎!
当然,如果遇到雨雪天,那叫一个惨啊,一手推车,一手大伞,一不留神,伞飞车倒人尖叫。要不就是不骑自行车,大伞徒步上下学。十几公里的路程,只能仰仗双脚。
当骑着自行车,走到村口,看见各家各户厨房里袅袅的炊烟,不像现在的雾霾,那时总会猛吸几口,毕竟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说不出的亲切,也讲不出的急切。双脚急蹬,向家疾驰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