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青春期,很多父母如临大敌。
如果说“糟糕的2岁”阶段,是孩子在学会蹒跚行走后,宣布“我要自己做”的“第一个叛逆期”,那么“青春期”就是孩子在身心逐渐成熟时,呐喊“我要自己做主”的“第二个叛逆期”。
人生的这两个叛逆期,第二个比第一个更剧烈,更汹涌,但相同的是:叛逆,是为了与父母“分离”,更好的独立成长。
父母要做的是,了解人类这个特殊时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孩子的独特性,因势利导。
01
一位妈妈打电话求助。
她的儿子小唐是一个即将初三的学生。
妈妈对日益恶化的母子关系,和近期的冲突不知如何处理,又着急又困惑:
“初一以前,孩子很听话,学习处于班里上游,学校发生的事,有什么心里话会和我说,做得不对的地方我批评他也会听。
初二以后,慢慢的他跟我说话少了,开始嫌我唠叨,我一讲道理他就进房间把门关起来,有几次还因为我让他少打游戏,少出去玩,多看书学习而顶撞我。
这学期学习退步了,老师反应他上课爱走神,老想别的事。快初三了,我着急,管得比以前更严。
前天放学,他作业没写完,就和同学去打篮球。回来后还不服我的批评,越让他感紧去写他偏不干,还跟我吼,气得打了他一个耳光。儿子没有还手,而是吼道'你打呀,打死我呀!'这两天我们就没怎么说话。
真不知道这一年孩子怎么就变成这样,该怎么管才好。”
02
听着朋友焦虑的声音,我有一种感觉:青春期的孩子,仿佛成了父母“最熟悉的陌生人”;而父母也成了青春期孩子世界中的“不速之客”。
妈妈不是不爱孩子,而是不懂得该怎么去爱。
最大的问题是:孩子在长大,但妈妈还把他当成“初一以前那个服从管教的小孩子”。
孩子小的时候,“控制、命令、训斥”的管教方式或许还有暂时的效果,但在青春期,这样的做法定会招来反抗。
从生理的角度看,青春期,大脑垂体开始释放信号刺激身体分泌性激素。
研究告诉我们:
激素的大量产生促发了青春期的开始,同样可能导致情绪的快速变化。
例如:高水平的激素会让男孩经常感到生气和烦恼,而女孩则容易因此伴有怒气和抑郁(Buchanan,Eccles,& Becker,1992)。
所以,有时候并不是孩子想和你作对,而是这些实实在在的生理激素,让孩子难以控制自己。家长应该了解,你的强势只会火上浇油,相反,对于这时候的孩子应该多一些宽容和耐心。
青春期,大脑的神经元数量不断增加,神经元之间的联结更丰富和复杂,而这些决定了孩子的思维能力也越来越复杂(Thompson & Nelson,2001)。
尤其是负责思考、计划和复杂决策和冲动控制的大脑“前额叶”区域在青春期的快速发展,使青春期孩子们有了越来越复杂的智力基础,因此他们思考的问题越来越多。
但是,“前额叶”区域到22岁左右才完全发育成熟,所以尚未发育成熟的“前额叶”导致了青春期孩子更容易出现危险和冲动行为。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青春期阶段,孩子还发展出来了更强大的抽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使他们更努力的对父母等权威提出质疑,也会导致他们更加理想主义,这会让青春期的孩子对周围的人或事的缺点感到不耐烦。
03
生理上的变化,认知能力越来越发展,使得青春期的孩子意识到自己已经不是“小孩子”,而是逐渐变成“大人”。
于是,他们渴望独立,渴望自我。
他们关注自己的形象,想象着自己是别人眼中的焦点;
他们思考着“我是谁”,探索自己在未来生活中能扮演的最好的角色;
他们要么暴躁、要么沉默、要么阳奉阴违......你越禁止的他越要尝试,越提倡的他越想反对......
他们对父母、老师等权威充满了批判精神,他们不愿意接受批评,并容易反驳别人行为中的错误(Alberts,Elkind,& Ginsberg,2007)。
这些,都是为了显示“独立性”,获得“自尊感”,而也恰恰成了父母眼中的“叛逆性”。
父母在不了解的情况下,认为这是“不听话”“学坏了”,或者“权威受到了挑战”,于是用以前对待“小孩子”的方式,简单粗暴的压制、管控,以期让孩子“走上正道”。
但越是恼火地训斥,越会使孩子产生反感情绪,加剧逆反心理。
04
与青春期孩子相处,父母要懂得“尊重释能”和“正向沟通”。
有一次我们回老家,一个远亲带着一个高一的孩子约我们一起逛博物馆。
她的目的是想带着孩子和从“大城市”回来的亲戚交流交流,长些见识。
孩子原本是不愿意一起的,妈妈觉得机会难得,非拉着孩子来了。
我们在门口见面的时候,妈妈热情的说:“我们进去吧。”
孩子一脸不高兴的说:“把手机给我,我自己走。”
妈妈要求孩子一起走,但没有用,孩子坚持要自己走。
我建议亲戚:“不如尊重孩子的想法,孩子大了,自己去看也挺好。”
亲戚无奈,只好把手机给了孩子。
没想到,没转半小时,孩子就给妈妈打电话,问我们在哪里,他转完了。
他很快找到我们,朋友很诧异地问:“这么多馆就转完了?我们还没转完呢,你跟我们一起走吗?”
孩子平静的回答:“嗯。”
其实,对孩子来说,逛没逛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不高兴的时候,自己拿着手机走了,这显示了他的“独立性和自我”。
而后来妈妈尊重的征求他的意见是否愿意和大家一起走,他感到被当成“大人”对待,也就“没有脾气”了。
05
青春期孩子有情绪或困扰时候,虽然他们外在表现出不受父母欢迎的“叛逆”行为,但是其实最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与关怀。
无论年龄多大,孩子的安全感都来自父母无条件的接纳,这是孩子心灵成长过程中必须的养料。
这时候父母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以身示范,不要批评、命令,而是用倾听、赞许、描述、征求意见、建议等方式与孩子沟通。
那个因为孩子没写完作业打了儿子的朋友,了解了青春期这些心理特点后,很是内疚,意识到孩子的“变化”也有自己的原因。
她告诉我:因为家里开餐馆生意忙,加上在孩子初一的时候生了妹妹,对老大关爱得少,关注点就是他的学习成绩。不仅忽视了他已经进入了“青春期”,还一直用“你必须听我的”方式管着已经长大的孩子,让亲子关系持续恶化。
她决定回去和孩子谈一谈,聊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听一听孩子的心声,重新和孩子建立爱的联结。
第二天朋友告诉我,孩子几年来第一次在交谈中落泪,因为他感到被理解,被爱,向妈妈诉说了很多他在青春期遇到的“压力”。
孩子感受到爱,叛逆就会化解。
结语
恐惧出于无知。
青春期的叛逆,了解之后其实并不可怕。
父母关爱,尊重,沟通有方,允许孩子在有边界的空间里自由驰骋和探索自我,最终将帮助孩子走过这个疯狂的青春期,迎来更成熟的人生。
(无戒训练营第三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