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下过少:隐藏的健康信号

带下过少在中医中属于“带下病”的范畴,其发病多与肝肾亏虚、精血不足、血瘀阻滞、阴虚内热等因素相关,核心病机是“阴液不足、任带失养”。以下是带下过少的中医辨证及调理方法:

1.肝肾亏损证

症状:带下量极少,甚至无带,阴道干涩、灼热疼痛,或伴阴痒;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失眠多梦,烘热汗出,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或沉细而数。

治法:滋补肝肾,养精益血。

常用中成药:

六味地黄丸,参鹿膏:适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带下过少、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等症,能滋养肝肾之阴,改善阴液不足的症状。

2.血枯瘀阻证

症状:带下量极少,甚至无带,阴道干涩、刺痛,性交不适;月经后期、量少,甚或闭经;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黄或晦暗,肌肤甲错,或小腹有包块、压痛;舌淡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治法:补血益精,活血化瘀。

常用中成药:

八珍颗粒,参鹿膏:益气补血,适用于血虚所致的带下过少、面色萎黄、心悸失眠、月经量少等症。

3.阴虚内热证

症状:带下量少,阴道干涩、灼热瘙痒,或有少量黄带、质稠;手足心热,潮热盗汗,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少或黄燥,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润燥止带。

常用中成药:

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滋阴降火,适用于阴虚内热所致的带下过少、阴道灼热、潮热盗汗、小便短赤等症。

4.气血两虚证

症状:带下量少或无带,阴道干涩不适;面色苍白或萎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头晕目眩,心悸失眠,食欲不振;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滋阴润燥。

常用中成药:

十全大补丸,人参养荣丸:温补气血,适用于气血两虚、阳气不足所致的带下过少、面色苍白、神疲乏力、畏寒肢冷等症。

其他调理方法

1.饮食调理

a.肝肾亏损证:填补精血,推荐食物有黑芝麻、黑豆、核桃、枸杞子、桑葚、猪腰、猪骨髓、海参、甲鱼等。

b.血枯瘀阻证:补血活血。推荐食物有黑木耳、山楂、红糖、玫瑰花、当归(少量)、鸡肉、牛肉、菠菜等。

c.阴虚内热证:滋阴清热。推荐食物有银耳、百合、雪梨、荸荠、鸭肉、豆腐、豆浆、冬瓜、丝瓜等。

d.气血两虚证:益气养血。推荐食物有红枣、桂圆、山药、小米、牛肉、乌鸡、鸡蛋、鳝鱼、菠菜等。

2.中医理疗

a.针灸:可针灸关元、三阴交、太溪等穴位,以滋补肝肾、养血益精。

b.推拿按摩:可按摩腰部及下肢穴位,缓解腰膝酸软、疲劳等症状。

c.拔罐/刮痧:主要在背腰部膀胱经进行,可调理脏腑气血。血枯瘀阻证尤其适合在背部进行走罐或刮痧,以活血化瘀。

d.中药熏洗:滋阴润燥,缓解局部干涩,适用于阴中干涩、痒痛明显者,需辨证选药,由中医师配伍处方。

3.生活方式调理

a.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不要熬夜,保证每天充足的睡眠。

b.适度运动:可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运动,避免剧烈出汗耗伤阴液。

c.情绪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焦虑,可听舒缓音乐、养花、读书,转移注意力。

d.避免房事:治疗期间应避免房事,防止交叉感染。

e.保持外阴清洁:避免使用刺激性洗液,勤换内裤。

带下过少多为慢性病症,调理需1-3个月才能见效,建议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调理。若调理1个月后症状无改善,或出现阴中明显疼痛、出血、性交困难加重,需及就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