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炎在中医范畴多归为“带下病”“妇人腹痛”等,核心病机为湿邪作祟,常兼热、瘀、虚等,需结合以下五型辨证,从饮食、理疗、生活方式三方面针对性调理,所有调理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1.湿热下注证
症状:
带下: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白相兼,质地黏稠,呈脓性或泡沫状,有臭味。
局部:外阴及阴道灼热瘙痒,或伴小腹坠胀、腰骶部酸痛,性交后症状加重。
全身:可伴口苦口黏、胸闷纳呆、小便短赤、大便黏滞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止带解毒。
常用中成药:
妇科千金片,妇炎康片,苦参片:清热除湿,益气化瘀,适用于湿热下注兼气虚血瘀所致的带下量多、腰骶酸痛。
2.湿毒蕴结证
症状:
带下:带下量多,色黄如脓,或赤白相兼,质地稠厚,气味腥臭浓烈。
局部:外阴阴道红肿疼痛、灼热瘙痒明显,或伴阴道黏膜充血、溃疡,小腹疼痛拒按,腰骶部剧痛。
全身:可伴发热恶寒、口渴喜饮、小便黄赤短少、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燥,脉洪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燥湿止带。
常用中成药:
花红片,金刚藤胶囊:清热解毒,燥湿止带,祛瘀止痛,适用于湿毒蕴结所致的带下量多、色黄质稠、小腹隐痛。
3.脾虚湿盛证
症状:
带下: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地稀薄,无臭味或有淡淡腥味,如涕如唾。
局部:外阴偶有瘙痒,小腹坠胀不适,劳累后带下量增多。
全身:伴面色萎黄、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肢体困重,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缓弱。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常用中成药:
参苓白术散,健脾丸:补脾胃,益肺气,适用于脾虚湿盛所致的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兼带下清稀。
4.肾阳虚损证
症状:
带下:带下量多,色白清冷,质地稀薄如水,无臭味,淋漓不断。
局部:外阴及阴道发凉,小腹冷痛,喜温喜按,腰骶部冷痛,遇寒加重。
全身:伴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小便清长、夜尿增多、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肾培元,固涩止带。
常用中成药:
参鹿膏,全鹿大补丸,鹿茸枸杞红参含片:温补肾阳,化气行水,适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腰膝酸冷、小便不利或反多、畏寒肢冷,兼带下清冷。
5.阴虚夹湿证
症状:
带下:带下量不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地黏稠,或呈豆腐渣样,有轻微臭味。
局部:外阴阴道干涩瘙痒,灼热感明显,小腹及腰骶部隐隐作痛。
全身:伴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咽燥、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舌红少苔或苔少而腻,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利湿止带。
常用中成药:
知柏地黄丸,妇炎净胶囊:滋阴降火,适用于阴虚火旺所致的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兼湿热下注之带下黄稠。
其他调理方法
1.饮食调理
a.湿热/湿毒证:宜清热利湿。多食绿豆、冬瓜、薏米、赤小豆、芹菜、黄瓜、苦瓜、蒲公英茶、金银花茶等。
b.脾虚湿盛证:宜健脾祛湿。多食山药、莲子、芡实、白扁豆、小米、红枣、生姜等。
c.肾阳虚损证:宜温补肾阳。适量食用核桃、桂圆、羊肉、韭菜、虾、黑芝麻等。
d.阴虚夹湿证:宜滋阴利湿。多食银耳、百合、桑葚、黑豆、鸭肉、豆腐等。
2.中医理疗
a.针灸:主穴带脉、中极、三阴交等穴位,根据症状选择配穴,如阴陵泉、行间、足三里、脾俞、肾俞、太溪等,调和气血,改善局部循环。
b.艾灸:适用脾虚湿盛证和肾阳虚损证,常用穴位有关元、气海、足三里、命门、神阙(肚脐)、带脉穴。温通经络、散寒除湿、温补脾肾、升阳举陷。
c.中药熏洗坐浴:对于伴有外阴瘙痒、不适的患者,可选用清热解毒、燥湿止痒的中药煎汤熏洗坐浴。常用药物:苦参、黄柏、蛇床子、地肤子、百部、白鲜皮、土茯苓、野菊花等。
3.生活方式调理
a.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干燥,穿宽松、透气的纯棉内裤,并勤换洗。
b.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熬夜最耗气血,损伤脾肾功能,导致免疫力下降。
c.运动: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比如慢跑、瑜伽、打太极等,可以有效地促进体内湿热之邪的排出。
d.情志调理: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精神压抑或恼怒。可通过听音乐、散步、瑜伽等方式舒缓情绪。
e.节制的性生活:治疗期间应尽量避免性生活,以减少对宫颈的刺激,防止交叉感染。
中医治疗宫颈炎需根据具体症状进行辨证施治,切忌盲目使用药物。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