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Life面试
明确方向:个人、资本
不确定性
确定的东西:持续积累
做什么?
上午去鲜生活面试。
一路上在预演如何面谈。
关于准备。准备是必要的,准备得越充足,成功的几率越高。
那么,要准备到什么程度呢?是否有可以量化的指标?分步式的流程?
面试的17个问题可以作为参考,基本上包含了面试可能会遇到的所谓问题。而这17个问题的深入程度,也很重要。深入的程度,还是看打算准备的时间。时间充裕就铺开,全面了解;时间紧迫,就抓住核心问题来准备即可。时间如何衡量,哪些属于核心问题等,也是需要探究的问题。
和应老师之前通过电话,大概的内容都聊过。这次主要是当面聊聊看,也去看看公司状况。
应老师讲了这个岗位大概要做的内容,他想要什么样的人。我考虑的大多是个人层面上的,这个岗位的成长空间如何?核心考核的内容是什么?工作是否能够推进下去?可见,格局还是太小。
根据供需关系和公司方向等大方向来衡量岗位价值。
对于工作,是选择氛围较好、匹配度高的初创公司大观,还是跟随资本方向来确定发展的方向。这其实还是个人喜好或者是外界资本两个大方向。
更倾向于个人喜好。
然而这是属于大概率能赢的事情么?
这里又有问题了。
老想着更科学更合理的方法论,就会渴望寻求既定的模式/框架来跟着亦步亦趋的发展。
思维模型当然是可以应用的,芒格所说的多元思维模型更高阶。
方法论是工具。可以借鉴前辈们的做法,但更多的是学习他们的思维模式,他们是如何思考的、如何形成这种方法论的。方法论可能受限于既定的情境,而思维模式则是可以持续应用。
可以借鉴前辈们的一些做法,不过照着既定的方式行事无趣不说,更有可能因其被广泛传播而削弱它的功效。
世界是流动的,尤其是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行业,变化更是无处不在。
所以,即便是已经工作了三年,我也不敢已经有了三年的工作经验,更不敢给予小伙伴们所谓的“指导”。因为说不定我的一些认知已经过时,甚至直接是错误的。
那么,如何在这不确定的时代确定的生活,甚至是更好的生活呢?
积极主动是必须的。
敢。直接问题,敢于入场,拼尽全力去解决。因为日新月异,所以真的一上来就做的很好的人寥寥无几。那么,这个时候谁更大胆,谁更快速,就能够获得先机。
持续积累。积累概念和方法论,扩大眼界。清晰的概念能够使得大脑有条理,是清楚的,这是能够正确思考的前提。方法论是用来指导更好行动。扩大眼界,在于明晰市场等外部环境,避免自嗨。
原则。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对于明确方向和自我边界很重要。个人期待做一个靠谱、有趣的人,那么对于要做的事情就必须有清楚的交代,做到言出必行。
机会横飞,而真正属于你的机会其实很少。如何辨别出适合自己的机会呢?这需要很清晰的自我认知,按照查理·芒格的说法,就是要找准自己的能力圈,然后在能力圈里面行事。
做什么?
探寻能力圈。这是个漫长的工程,需要在做事的过程中持续反思、深入反省。Scalars1000天行动计划是个挺好的方法。那我就用1000篇这样的“伪深刻思考”来不断探究清楚自己的思维。
请教高手。积极主动的勾搭高手,积极参与讨论。一定要发出声音,且不管好坏,先开始再说,大不了迅速迭代就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高水平思考者的某些碰撞和启发,真的远比你啃书强得多。
分享。一定要将学习到的东西分享出去。教是最好的学,教授/分享过程中不仅能深化对于内容的认知,还可能碰到一些“奇葩的、从来没想过的”问题和角度。
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是应用,如果不能用,那么学习就显得没有实际价值。理论是否有效,只有应用才能验证。
坚持+策略。能力的培养需要持续的积累,复利的威力也只有在坚持不懈中才能发挥作用。自己想办法促进持续坚持下去,游戏化、上瘾机制。而持续做下去就是最大的策略。
灵活。跳出思维框架。
不够灵活,弯弯说。困在思维框架中,糖糖说。
是的。现阶段还在积极探究各种实用的思维框架,然后遵循这些思维框架来思考问题。
这是在还之前懒散的债。思维深度不够,就先模仿高手们的思维框架,这是比较快的方式。需要明确的是,不要困在思维框架中,思维模型也只是工具而已,都只是为了更好的思考。
灵活是高手的配置。
在水平还不够的时候,讲求灵活,更多的只是漂浮罢了。当然,现阶段也有关于灵活能做的事情,比如保持头脑清醒,避免陷入惯性行动中。
大脑还是有些杂乱,所以写出来的东西也就不是很有条理。
理清思路,持续练习,写呀写呀也就能够变得日益清晰。
97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