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读书群里,跟一个朋友讨论起来现在共享单车出行的事情。这个朋友是做电动自行车制造的,他认为如果通过电动自行车做共享单车,应该会更好,用户会更满意,在增长上会有机会超越现有的ofo或摩拜。
你别说,电动自行车我还真见过,去年就在北京看到过一家做电动自行车共享的,名字叫八点到。
由于滴滴uber共享出行的火爆,现在出现了挺多共享出行工具。带着这样的信息输入我在群里跟朋友就更深入的交流起来。
晚上就继续基于这个问题从一个创业者的角度思考下,用自己的创业认知视角来观察商业现象,寻找潜规则,便于自己可以借鉴和学习,思考也许不够正确,但不思考,就只能看表象了。
之前思考过多维视角,同样一件事情,通过不同的视角思考观察会有不一样的价值。
对于ofo和摩拜而言,从自己的产品视角观察,他们一定不是简单的生意模式,通过每小时五毛钱的方式获得收益,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是基于这个故事线,就不可能估值那么高。
换个角度呢?如果是是基于入口视角呢?
感知到最后一公里是一个出行痛点,北上广深大城市,上下班一族都是通过地铁出行,但通常地铁都是离公司住所有一段距离,这段距离的出行就是需求,原来上班一族都是通过步行或者和摩的解决这段路程,但问题来了:
1.步行方便,但太慢,且太累
2.摩的速度快,但太贵且不安全
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满足这最后一公里的出行呢?
于是共享单车出现,通过随用随还的模式解决了方便和安全效率的问题:
1.随时骑用
2.随时停还
3.价格便宜
于是一下子引爆了市场。我个人经常骑摩拜,确实非常方便。但从摩拜公司商业角度看,他的商业模式一定不是简单的5毛收益模式,个人判断应该是入口模式,通过方便安全高效的出行方式,实现对最后一公里出行人群的时间占用,除去带给摩拜的5毛收益外,还有两个隐性高价值资产,那就是:
押金+数据。
这两样东西从生意视角感觉不到太大价值,但从数据视角和金融视角就是高价值资产了。随时能够看到上下班一族的出行时间+位置,甚至能够了解骑行关系(路线时间等),便了解了每个人的生活工作位置圈子,这跟很多公司合作,可以直接实现精准用户营销。
而押金就更不一样了,随着自行车用户规模的提升,假设一辆自行车可以促进十个人注册,那么按照押金299就是一辆自行车可以获取十个用户注册交押金,那么就是3000元。有了这个钱就可以去造更多自行车了。
从这个角度出发,共享单车公司这个阶段其实是运营驱动的,寻找用户洼地,放量部署自行车,驱动新用户注册使用。只要有新用户源源不断进来,押金的资源池就会越来越大。甚至金融产品都会出现。
从最后一公里出行-》共享单车(随用随还)的供需关系,衍生出几种商业模式:
1.生意模式(5毛每小时)
2.数据入口模式(用户精准出行数据可转化精准营销,精准推荐)
3.金融模式(押金资源池为制造提供资金,金融理财)
你会发现一个简单的出行,每个用户带来多维的商业价值:
用户规模*多维收益模式=高估值
自然估值就上去了。
再从产品角度来看,为了减少运营变量,共享单车做了很多创新,确保运营成本降低,有两个地方格外重要(特指摩拜):
1.智能车锁,确保用户开关锁实时监控。并主动上传位置信息。
2.实心车胎,确保车胎经常没气,或被人放气,提升每辆自行车骑行的效率。
再回过头来看如果把单车换成电动自行车是不是可以呢?
我个人短见,认为不可行,刚才讲过,最后一公里出行,最重要的需求是,方便安全高效。而电动自行车同比单车并没有在满足需求好在哪里,反而成本就已经是单车的N倍。还有更重要的一条:
运营变量太多:
1.车本身复杂,易坏?不小心碰到了?不小心进水了?不小心没电了?.....
2.车通过电源提供动力,充电问题如何高效解决?
3.停车难,电动自行车不同于单车,随便一个位置就可以听,电动自行车很占地方,如果骑行者不注意,直接听到碍事的地方,车的损坏概率可想而知。
就这几条,从满足需求的角度看,就让运营不堪重负。我看网上说投放了10000量电动自行车,我非常想知道,这10000量充电需要多少成本运营....
创业,任何高上大的商业模式,供需,都需要用同比现有更高效的方法落地,才有成功的机会,其中对于需求的落地方法中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减少变量环节。变量越多,消耗的资源越大,任何一个变量出现变化,整个商业模式会破溃。
正所谓:用正确的方法(高效的落地方法)做正确的事情(商业需求)。
更有意思的是前几天在公司楼下发现了共享电动汽车,名字叫TOGO,车型基本都是smart,还有雪铁龙C3XR。
作为一个好奇心很重的理科男,本想体验一下,下载了app正在注册,一个看车大爷过来了,说你们赶紧开走,占我们停车位了....啊,厉害了,这个变量更多....
每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