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尝试着写一些故事,因为之前学了一些写作技巧,也装模作样构思结构、罗列情节点等等,然后写了一千字左右,回过头一看,发现简直就是一篇流水账,读起来也味同嚼蜡,语言也平淡无奇。
然后我停下笔,开始重新阅读名家名篇,由于以前自己没尝试写过故事,发现不出他们文学的美,以为天下文章都不过如此,现在才陡然体会出他们的各种妙处了。
其中有一项最有感触,就是文章背后的思想,我构思之初,就觉得心中需要表达的思想极难把握。或许是阅历和素养低的原因,我拟表达的思想,要不显得幼稚,要不就把握不准,最后语无伦次,不知所云。
无怪乎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也许就是这种类型,学艺不精,常常不成系统的乱读一气,而且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了一点小感悟之后,便沾沾自喜,认为掌握了天下真理。
这也给我以后阅读明确了研究方向,一是要带着问题去阅读,拿到书名就埋下问号,这本书讲的是什么,问什么要写这些东西,作者想表达和解决什么问题;二是仔细研究其文章结构和起承转合,有些作家为了文章的效果,会反常规而行,如王小波《黄金时代》,读一遍会云里雾里,读十遍会发现其文章精妙绝伦;三是默记文章中的佳句名言,有人说,天下的文章早已被写完了,我们现在写的,只不过是“复述”某个人的文章而已,所以前人的东西能用还是要为我所用,当然抄袭除外。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事物都是厚积薄发的过程,写作中走的每一步,都是往前进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