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城市录系列复更,你愿意成为讲述人?

抱歉,我食言了。

本来之前在《西昌城市录24|那是我们大家的川兴中学啊!》段首,说那是最后一篇。

这24篇回忆散文,当时是为参加知乎一描写城市的投稿活动而写。活动23号截止,写完第24篇那天正好是8月23号,便戛然而止了。


说来惭愧,我写这个系列的动机真的一点都不“高大上”,投稿也是意料之中的石沉大海了。

倍感幸运的是,从【夏欲诗】账号开通至今,我收到过的最多留言,竟然是来自这个城市录系列。包括到今天,这个系列也还在引发大家的留言和讨论,受宠若惊,万分感激!

我在写这一系列文章前,没有跟任何人交流过。

有些细节,也许应该在交流后再开始动笔,毕竟我个人的记忆是有限的。

特别是在写的过程中,网上很难查到资料,我很想找人问问,塑像背后的南桥上是否修过一座天桥?

我隐约记得,自己在上面走过,人们行走时会引发轻微晃动,还记得两侧各有一座旋转小楼梯,拾级而上。后来终于在一位网友的评论中,找到了对这座天桥的描述,真的非常想与他拥抱!

今年的火把节狂欢夜是7月18日,当时知乎的《城市微观纪实创作计划》,起于7月22日终于8月23日。恰逢西昌举办最为隆重的火把节,很多外地博主参加完狂欢夜后,纷纷写文发表感想。

印象最深的是《宁波人眼里的凉山,就是世界眼里的中国》,我并非完全认同他的客观夸赞。毕竟他在盛会中所窥见的凉山,也并非全部真实的凉山。但这篇文章,竟然也在我们家族群里疯传。


我当时就在想,到底什么是真实的凉山?

真实的凉山为何要留给仅一面之缘的外地人来书写,他真的了解凉山吗?

作为西昌本地人,我们又是否真的了解西昌呢?

假如我来写关于西昌的文章,我该如何写?

恰好结合当时知乎活动要求写城市,我没有正面聊今年的火把节,毕竟我也好多年没回去过火把节了,便自然而然转为写我个人幼年的火把节记忆。

我当然对打火把记忆犹新,但是在我的个人记忆中,却对同期举办的火把节展销会更为期盼。后来有个网友留言分享类似经历,她暑假最开心的事也是去逛火把节展销会,如果能遇到同学,便跟中了彩票一样开心。

因为这个系列,也让我再次审视我个人书写的初衷。

之前,我公众号账号的简介是“以诗歌为媒,探索文学写作的一千零一种可能。”最近,我把它修改为了“回到阅读/回到故乡/回到诗歌”。

由向外延伸转为向内收缩。诗歌依然是内核,诗歌是我写作的起点,我所有的写作尝试都是基于对诗歌的热爱。广泛阅读也是我的爱好,需要继续内化到日常生活。只是后续会减少读书感想的输出,曾挣扎过是否作读书博主,最后还是无疾而终了。

回到故乡这个板块的内容输出,自然是源于本次《西昌城市录系列》的更新和反馈。后续希望可以做大做强,继续持续输出优质内容,将个人细碎记忆上升为集体珍贵记忆。


最近又新开了一个系列《忆西昌》,《西昌城市录》更偏向写大家所熟悉的城里的事,而《忆西昌》会更聚焦我生长的小小村庄。一城一村的呼应,基本也奠定了我看世界的眼光。

在与大家的交流中发现,其实小小的西昌城,也还有很多值得书写的故事。比如很多朋友提到的奇妙屋、德克士、个体大厦等。但我不是城里长大的小孩,确实没有多少记忆,也就没有勉强自己去胡编乱造。

我在想,也许在继续写“老西昌”时,还可邀请大家来共创内容。每个人都是这场记忆的一部分,你曾经所见过的、经历过的人与事,就是历史。

那么,你是否愿意接受我的采访?用文字写下你的独家西昌记忆?

如果你有强烈的表达欲望,我可以化作一只笔,来还原你的记忆图景。让我们共同书写,那些已经消失的老西昌城的故事吧!

不如,我们一起就把西昌系列一直写下去!

看看我们的记忆,最终是否会汇成大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