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2017年,我们的学校目前至少仍然是存在以下问题的:
一
打印店与小卖部的问题:ABC三个宿舍区小卖部回收重新招标以后,并没有打印店的开发,原A区打印店已搬到G区;原有的校道小卖部被取缔、管理学院操场小卖部在晚上与白天也甚少营业,目前校内运营这的小卖部仅有外区、G区、A区以及C区,共4个小卖部(饭堂的未计入,一方面是缺乏综合性、一方面是运营时间段问题),而在从内区至外区的这一段日常校内人流量最为密集的道路,乃至图书馆楼下都没有设置超市乃至小卖部运营,当学生去操场打球或者跑步时,或者去图书馆自习时都造成了较大的不便;
二
校内快递问题:其实从大一到大三,随着快递行业的迅速发展我们校内取快递也仍然是愈来愈方便了的,例如有了取货码、雨天晴天有固定场地、各家快递公司逐渐固定取货地等等;但是实质上的问题却从来没有解决,校内比赛以及各类创新创业比赛,相信提出解决快递问题的方案早已如同过江之鲫。但是学校却似乎因为种种原因从来没有采用过或者尝试改正——其实像行政楼楼下的蜜蜂箱是极好的,相信如果学校允许,这个也是可以推广的。当然,我们作为学生,不在其位,各种政策推行的艰难也是不能一一考虑。
但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在快递问题上,学校如果真的让校区每日几百人去到八号烤吧去取快递,难免会导致众怨沸腾。而且,这也是非常不理性的做法。
三
共享自行车与单车停放的问题:这里包含两个点。一个是共享自行车停放点设置问题,学校在共享自行车出现不久就迅速采取了设置自行车停放点的方式处理问题,这无疑是非常值得称赞的,非常有效而迅速的解决了校内共享自行车乱停乱放的问题。
但是也有做的不足的地方: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对学生意见的调查实际上是缺失的。就内区举例而言,内区B区、C区的同学在定点停放之前其实早已形成习惯讲共享自行车与私人单车共同停放在宿舍楼下,学校如果预先做了了解,便会考虑到在B区与C区楼下设立定点停放区——这样做至少有三点好处:
其一,共享自行车的根本好处是解决了人们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停放点设立在楼下可以免去众多学生每日多次数百米的步行路程;
其二,可以避免出现学校目前将两类单车共同堆放在内区门口两侧导致的管理混乱的问题,减轻物业管理共享自行车的负担;
其三,最大化的方便学生,保护学生私有财产与权益,如今所有自行车都堆放在内区门口明显是不及从前停车在宿舍楼下方便使用与看管的。哪怕仅仅就校园美观程度而言,现在内区门口堆放自行车也并不比从前美观整洁,反而在车多的时候显得混乱了——而这无疑也给管理造成了更进一步的压力。
事实上,学校的管理必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简单,一个决策的制定与执行也必然是要综合各方因素,不可能一蹴而就。然而作为一所大学,它的根本职能仍然是育人为主,其主体也必然是学生。
在我看来,各项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离开了学生是万万不可的。当前社会对大学评价体系的各项因素中科研与各项投入占了极大比重,但是对学生的群体满意度、学生群体体验等因素考虑的却甚少。这其实是有些病态的。也是正在改变的。
总而言之,当一所大学切身实地地为它学生的利益考虑,从实际出发,在各项决策制定与执行之前真心听取学生的意见,这个学校是不可能发展不起来的。而当一所学校无论何事都愿意从最快的既得利益入手,以牺牲学生体验为代价,无论什么都谋求“一刀切”,忽视学生的需求,那再多的投入也是枉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