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此文写于去年六月,离开学校的这一年,走的跌跌撞撞,哭过,也笑过,挣扎过,也迷茫过;而现在的我比以前更清楚自己想走的路,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光阴似箭,五年的大学生活已接近尾声。临毕业前,回顾这段最美好的青春时光,我主要做的三件事:一是成为一名学生记者,与校媒一起成长;二是享受在图书馆阅读的乐趣,博览群书;三是做到独立更生,体验生活的同时也提升自我。
三年学生记者的经历是我大学时光的画卷里最为浓墨出彩的一笔。虽然专业上与新闻远不着边,却因最初的文字梦与新闻结缘。回想从最开始懵懂冒失地采访错对象到后来为了写好一篇稿子呕心沥血,那是青春里最美好的时光,它见证着我一路的成长。在这三年里,我曾在《中国青年报》福建记者站和《福建日报》东南网等报社实习,发表近五十篇新闻稿件,参与北京车展、贵州春晖行动、海峡青年节等省内外的采访和调研活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对未来有更清楚的认知。
我非常感谢大学期间能成为《中国青年报》高级记者陈强的实习生,他传授教导给我的不仅是新闻写作的技巧,更是为人处世的原则。一个人能走多远,在于他与谁在一起。与优秀的人同行,定能让自己更优秀。而我何其有幸,大学期间能通陈老师和国内各大高校的其他优秀校媒人这样的良师益友同行。即便我不够优秀,但“见贤思齐焉”,我一直努力在向他们看齐。
你现在的气质,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里。图书馆是我自幼就向往的天堂,我渴望能在知识的殿堂里自由翱翔。虽然学习成绩并没有过于拔尖,但我却极其享受阅读的乐趣,各类的杂文书刊报纸都是我浏览的对象,至今我已养成每天至少阅读两小时以上的习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大学的课程不同于中学阶段,只靠课堂上的听讲是远远不够的。我上大学的目的就是要学会“渔”,懂得运用学习方法获取更多知识。我喜欢课后在图书馆查阅各类资料钻研,以便对课上的知识点有更深刻的认识,丰富课外知识。经过日积月累,我的学习能力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能较快地掌握一种新的技术知识。
读书,贵在独立思考,而非人云亦云。正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的,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真理不是由别人白字黑字地告诉我们的,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需要我们慢慢探索才能获取的。只有经过独立自主的思考,反复的领悟,才是真正的真理。也正是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让我去年顺利通过国家司法考试。
在国外的许多发达国家,小孩成长到18岁就必须搬离家里,半工半读,这不仅是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且有利于提早增进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大学期间,我靠着参加学校勤工俭学,撰稿挣得的稿费,以及一些家教等兼职活动自立自强。我感谢那些日子里的努力,即便生活再艰难,也能咬牙坚持。也正因这些努力,让我更加正视生命的珍贵,明白生活的艰难,理解父母的辛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新时代“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终究会被淘汰,社会需要的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时代接班人。我希望有一天,我们的父母亲也能向国外的父母看齐,让孩子学会独立成长,才能早日成才。
在大学里,没有人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也没有人告诉你什么坏的,什么是好的。这五年里,我看到了教室里学术争论时的激烈和热忱;我也看到了社会实践时徘徊在大街上的胆怯和失落。我看到了图书馆里白天黑夜的坚持和追求;我也看到了宿舍里显示器上的自残和堕落。我看到了校园艺术节上青春的绚丽和多彩;我也看到每天睡到自然醒的平淡和无味。这些鲜明的对比只有留给我们自己去思考。也只有在这之中我们才能体会到什么是成长什么是生存。
大学里最大的收获是心理的成熟,一千多个日子里曾彷徨过,也曾失落过;曾平静过,也曾疯狂过;曾自卑过,也曾自信过。而现在懂得无论前途是阳光大道还是羊肠小路,都必须抬头挺胸往前迈。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路上的阻碍,每攀登跨越过一次,便离梦想更近了一步,让自己的知识水平,思想品德,工作能力等方面都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即将告别大学时光,迎接另一个崭新的也更具挑战的生活。在此,我想引用李安导演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一句台词来告别我的大学生活。“All our life is act letting go, but what hurts the most is nottaking the moment to say good bye.(人生就是教会我们不断的学会放下,遗憾的是最后我们都没有好好地说再见。)
个人简介:胃窦,90后文学爱好者,略通歧黄之术。坚信灵魂和皮囊可以握手言和,面子和里子的表里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