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尔的一句*我思,故我在*,将人的身体和思想分离开来,由此衍生出的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长期统治着人们的认知。随着具身体认知的兴起,科学家们越来越意识到,身体在心智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这个转向,对几乎所有的学科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所以具身认知又被称为是认知科学的第二浪潮,它从科学的层面上解释了*感同身受*到底是怎么回事。
《具身认知》
作者
西恩·贝洛克,芝加哥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致力于人类行为和大脑科学研究。贝洛克教授在密歇根大学获得了运动机能学和心理学的双博士学位,曾经获得美国心里喜悦,心理科学,协会的2011年颁发的革命,曾经获得美国心理科学协会在2011年颁发的*革命性早期贡献奖*,2017年被任命为美国巴拉德文理学院第八任院长。
认知摘要
过去人们认为身体走到了控制我们总是先知而后行,作者却告诉我们,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先行而后知,身体在塑造思维方面有着强大的能力。坐着去幼儿园接她两岁大的女儿,,发现她很不开心,而且要吃感冒药,难道这是生病了吗?作者摸了摸他女儿的额头,发现他并没有发热,那她为什么想要吃感冒药呢?作者又跑去询问了幼儿园的老师,这才知道原来是她女儿的玩具被一个小男生抢走了。那么心情不好也会让我们感觉身体不舒服吗/
实际上这就是本书的核心观点,作者认为我们的身体并不像传统认为的那样只是心灵的工具,相反身体不仅强烈的影响着我们的心智,而且还参与塑造了我们的心智。*具身认知*的意思是说,我们的身体与心智活动密切相关。这背后的理论依据是,我们的大脑并不能清晰的区分心理和生理,管理生理的大脑区域同时也是管理心理的大脑区域,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利用身体来影响心理甚至塑造心智。
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是,情绪不好就会愁眉苦脸,前者是因,后者是果。常识虽然给我们带来的生活上的便利,但有时也掩盖了真相,在身体和心智这个问题上便是如此。
传统的抑郁症治疗是将大脑当作病因,通过药物作用大脑来治疗抑郁症。德国和瑞士的科学家已经通过研究证实了肉毒杆菌可以有效缓解抑郁症状,就是医疗美容里用来消除皱纹的肉毒杆菌。科学家们招募了一批抑郁症患者,将他们分为两组进行双盲试验,结果发现接受肉毒杆菌治疗的患者,他们的抑郁症状得到了减轻,而对照组则没有这种变化。当然这里的重点并不是肉毒杆菌,而是面部表情与情绪之间的关系。
由于肉毒杆菌使我们无法周围,大脑无法通过面部表情来确认不高兴的信号。同时大脑扫描也发现,当人们无法作出负面表情,负责处理负面感受的脑区,也就没有以前那么活跃了。如果大脑连续几周都没有接收到确认不高兴的信号,那些不高兴的情绪体验也就不再有那么明显了。加利福尼亚大学哈斯商学院的卡尼教授研究发现,1分钟的扩张性身体姿势,就可以让我们体验到比赛赢了的那种兴奋而自信的感觉。
除了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会对情绪产生影响之外,身体对温度的感受也会对情绪产生影响。在这方面最著名的实验是心理学家*哈洛*的接触安慰实验,哈洛找来了几只小猴子,并且给猴子们放置的两个假妈妈,一个由铁丝做成装着奶瓶,一个由木头和布料做成,里面放着加热用的灯泡。实验人员发现,小猴子们在吃完奶之后就很快跑到了由木头做成的假妈妈那里。而当它们收到惊吓的时候,猴子们总会依偎在木头妈妈那里。在实验人员撤掉木头妈妈之后,小猴子们也只会去铁丝妈妈那里喝奶,喝完奶就四散开来各玩各的。
比起奶水,小猴子们更需要的是温暖,因为温暖的身体让他们感觉到心灵上获得了安慰。那么为什么身体温度和心理感受有这样的相通关系呢?人的大脑里有一个叫做*脑导*的结构,它的作用是记录身体感受,但同时也记录心理感受,也就是说如果身体感到*冷*,心理也很可能感到*空虚寂寞*,身体感到温暖,心理也会感觉到被人接纳。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身体感受的影响心理感受,比如调个房间的温度让大家都感觉到更加温馨。
身体不仅可以影响我们的感受和情绪,还能影响我们的思维和创造力。根据统计,全美数学竞赛的冠军,通常都擅长音乐。科学家们发现,手指越灵活,数学成绩就越好,而弹奏乐器需要协调的手指动作。有研究人员认为,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手指和数字在大脑中拥有相同的神经元,手指灵活可能让我们在思考数学问题时更加敏锐。第二个原因是,小时候使用手指的方式会对我们成人之后大脑处理数字的方式造成影响。
认知心理生理学的开创者唐纳德·赫布在1949年提出了一个重要理论,就是在同一时间被激发的神经元间的联系会被强化。就是书,一个神经元的活动会激起另一个神经元的活动,由于他们彼此多刺激,于是就产生了一些生长和代谢的变化。这些变化贯穿细胞间的链接,让细胞更高效的被激活,这种现象被称为*赫布型学习*。在词语理解这个具体问题上科学家们发现,当人做出一些微小动作是,比如抬脚,运动手指或者舌头的时候,大脑负责移动身体的运动皮层就会被激活,更重要的是,当人们读到与手脚,有关的动作词汇时,比如踢、捡起、舔的时候,负责相关运动的区域也会被激活。也就是说,负责*踢*这个动作的脑区,也参与到了*踢*这个词的理解。
现代教育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是静止的教育,孩子们需要坐在座位上,通过头脑去理解。心理学家阿特·格伦伯格一生都致力于研究人是怎么学习的,他通过使实验有力的证明了身体的参与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可把孩子们分成两组来进行朗读训练,一组只是重复阅读,另一组则要表演出句子的内容。比如在阅读*山羊吃干草*这个句子时,表演组的孩子就要去表演这个动作。而结果则表明,表演组的孩子对故事的理解提高了50%。
本书作者提出的另外一个关于身体与创造力的观点是,运动的身体更容易产生灵感,与其抓耳挠腮,不如站起来走两步。具体的实验案例太长,这里我就不列举了。
作者最后给我们介绍的是镜像神经元,而这还要从一个1996年的实验说起。意大利帕尔马大学的神经科学家贾科莫·里佐拉蒂和他的研究团队正在进行一项针对猴子大脑的研究,中午吃饭的时候有个研究院提前回到了研究室,并且当着猴子的面吃起了冰淇淋。接着这个研究人员惊讶的发现,猴子的前运动神经元很活跃。也就是说猴子虽然没有吃的动作,但是看到别人去,于是在大脑深处就有了吃的反应。
这就是发现镜像神经元的实验,这种神经会像镜子一样,把我们看的动作反映过来,就跟自己在做一样。别人打哈欠,自己也打哈欠就是这个神经元在起作用。目前,科学家在人类大脑的若干区域都发现了这类神经元。
在镜像神经元被发现之前,科学家们倾向于用经验逻辑来解释我们对于他人行为的理解。我们能理解他们的行为,往往是因为我们见过很多次,根据经验进行推理得到认识。在发现的镜像神经元之后,科学家们认识到,人可以通过镜像神经元瞬间理解别人的行为。
但是这里也有个关键,就是要理解别人,最好之前我们也有过类似的体验。比如,同样是看球赛,那些之前踢过球的运动员的大脑反应,就和没有踢过球的人不同。与其说他们是在用眼睛看球赛,不如说他们是在头脑中重演了一遍。
镜像神经元能够帮助我们快速的理解别人的行为,而模仿别人的动作和表情也能帮我们更快的理解对方。这个实验是这样的,AB两组大学生被要求观看视频中人脸的表情,当发现表情变化的时候就按下按钮。在这个过程中,A组学生要求模仿他们看到的表情,B组学生要求的嘴里含一支铅笔,无法模仿表情。结果发现,能模仿表情的A组学生识别表情的时间比B组学生短得多。当我们通过一些身体动作的模仿别人时,我们会更加理解别人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