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日星期日 15点45分
一向觉得我们的教育是有问题的,但不似今日感触强烈。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了很久了,这两日休息,就带到家中,继续拜读。
今日读到陶行知谈到“教学做合一”的问题,后来又发展为“做学教合一”,即: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
也就是很简单的论述,但总结到此种程度,不知陶先生费了多少周折,才提炼出来这么精辟而易行的策略。
可惜,我们都是很少读先辈的书,即使读,也只是粗枝大叶,一目十行,翻过而已,极少肯用先贤的经验指导当下的生活。
这也就难怪了,我们的教育发展到今天,从某种程度上讲,依然是死的教育,机械的教育,考试的教育。
尚记得,儿子读到小学五年级,对里的概念,只知道一里是五百米,却估算不出到附近的村落大概有几里路。
何止是孩子,我们的老师也只知道却不会做的。学校今年在教室窗前辟出几块地来,由着班级种些稀奇古怪的瓜果,希望给师生创建一个观察、动手、品尝、共享的平台,实现另种教育。
还不错,我们的老师和孩子发动了家长,把这几块地侍弄得生机勃勃的,一番喜人景象。
不过,遗憾的很,西瓜、香瓜子秧子都很大了,却不会打头,只能看着它肆意地生长。后来,终于找到会的老师,才化解了这种窘状。
我们的课本中不会学这些东西,因为考试不考,不考你学它干什么?
我们的教育说白了,是一种势力的教育。为什么这样讲呢?几乎都是以考试为中心,只要是考试科目,老师、孩子、家庭、社会都重视,凡是不考的,就可有可无了,虽然也在检查、督促范围内,但明显地打了折扣。
我们的教,一向是依据教学参考书,很少考虑它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参上怎么写,基本就简单的筛选一下,依据安排的顺序,组织孩子按部就班的学下来,也就算完成任务了。至于所学的和生活究竟会发生多大的联系,有多大可能性改变孩子的生活,我们思量的几乎就很少了。
学以致用,我们往往只是摆在口头上。
特别是在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的今天,我们的教育几乎就脱离了劳动,脱离了实践,封闭在校园内了。
我读初中时,还偶尔应学校的号召,到山上抠细参,每个孩子好像都有任务。无边无际的大林子,我们一头扎进去,几乎看不到对方,也无恐惧,专注地完成任务。
这种劳动,岂止是完成了学校布置的任务?面对群山的孤独,长途跋涉的辛苦,任务完成的喜悦,哪里是课堂所能养成的能力?
而今,我们彻底地封闭了校门,上锁,门卫,监管等等,我们把学生包裹得安安全全的,唯恐他们有丝毫闪失。
以往,我们还适当的安排劳动课程,每学期有几天劳动日,师生一起到田间地头或其他场所动手实践,用陶行知先生的话说,就是劳力者劳心。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是我们传统的力量。从习俗上讲,似乎也是常理,但劳心者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对劳力者的帮助难道只能是指手画脚?
我们在封闭校门的同时,也把孩子通向外部世界的路堵塞了。
看看走出校门的天子骄子,有多少人可以很快地胜任工作,顺利地施展抱负,释放潜能?
他们寒窗苦读了近二十载,眼里看的仅是死的知识,能力何从谈起?凭着死的知识,我们的孩子过关斩将,走上象牙塔,成为我们未来的希望。
这希望是否要打折扣?
我们患着时代病,不停地走向远方。
真正有良知的教育者,包括教育行政管理者,都要思考我们的教育方向和实施策略问题,我们需要的是拥有一定实践能力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而不是仅凭着伪知识行走江湖的“汪洋大盗”。
如果我们可以从陶行知先生的论述中获得一点启迪,并运用于实践中,不但是中国的幸运,也是世界发展的幸运。
做学教合一,五个字,但内涵是极其丰富的,我们需要用心揣摩并果断地实施,如此,我们的教育就能摆脱僵化的轨道,逐渐走向灵动的时空。
办活的教育,办真的教育,办美的教育,这将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