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做起来,形式大于内容,但又有它的意义,便是所谓的仪式感。
比如,今天的包粽子。
这是我成家以来的第二次包粽子。
现代社会市场化,规模化,物质的高速彭胀,商场的东西是应有尽有,几乎没有什么东西是市场上找不到的。甚至有些东西,自己制作起来,成本比买成品要贵得多,而且还费事。就像现在小家庭要包粽子,吃不了多少,麻烦却不少,超市有现成的,而且款式多样,各种口味,价格还不贵。
不过,这个端午节,我仍想亲手包些粽子,制作些属于这个节日的食品,过个有仪式感的端午节。因为,我家妞在家。
有次跟老公聊到端午节,他说他的老家没有赛过龙舟,在端午节从来没包过粽子,当然也没吃过粽子。好象这个节日于他来说是缺失的,没有什么概念。这在我看来,几乎是不可理喻的。好遗憾!
中国最传统的节日,最隆重的也就是一年三节了,(过年,端午,中秋),对这三个节日的记忆,在那个物质缺乏年代,几乎囊括了我所有的快乐和幸福!这么幸福的情事,他怎么可以是空白呢?虽然,他觉得并没什么,但我觉得,作为中国人,是一种缺失。
由此,我想到了我家的妞,总是离我身边太远,以后的日子更是聚少离多。我只想尽可能把一些东西,装进她的记忆,供她这辈子回温。哪怕费事,哪怕形式大于内容。
说实话,包粽子我并不是我的拿手活儿,我甚至不太会。只在儿时的记忆里,有过模糊的印象。那些都是孩提的游戏,见大人在干这些活儿,我们总爱在一边参与捣乱。到后来,长大了,读书离开家乡了,对包粽子的记忆便停在儿时的模样,但这种记忆,长留心中,温暖深刻。
今天要干这活儿,我甚至都没有自信心能完成得了任务。所以找来妹妹一起,算是在心里上找点依靠。
当我们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开工的时候,果然不出我的所料,妞和小外甥女(我妹的孩子)便凑了上来,果然要帮忙。孩子永远对这些充满仪式感的活儿全是好奇,不来捣乱一下,就不是孩子了。
如出一辙,与当年的我们一模一样,我在心里笑了。
两个孩子折腾了半天,也没包出像样的粽子来,后来,便到每天固定的游泳时间了。
我家妞一共也就包了三个粽子,用她自己的话说,属于残次品,而且绳子缠的是五花大绑的,难看,还质量不行。不过,目的达到了。这是孩子第一次包粽子,也过了第一个实际意义的端午节。
晚上粽子煮熟以后,两个孩子挑出自己包的粽子吃,快乐并幸福着。这便是仪式感的意义,自己的劳动成果,哪怕质量差一点,自己都会珍惜。
记得两年前的一次,我家妞突然心血来潮,说要学着做XX西点。列出的材料清单,大概有十几样。单单就这些食材买下来,也足够买好多个XX西点了,而且是保质,保量,保证美观。但妞要自己做,我二话没说,陪着妞超市配原材料。
后来,妞真的做了。XX西点不算成功,也不算失败,因为还能吃。嘿嘿。
结果如我的意料,但这件事的形式已经大于内容。不管妞做的西点成不成功,但对于她来说,就是成功了。有想法,敢于尝试自己从未做过的事,敢于涉足于一个对她来说完全崭新的领域,只要肯干,肯起步,就算成功。因为,她还是个孩子,学习的路上,不计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