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狗真的能听懂人话吗?聊聊宠物认知能力的真相

“叫‘旺财’,狗会立刻摇尾巴跑过来;叫‘咪宝’,猫却像没听见一样继续舔毛”“教狗握手,3 天就能学会;教猫击掌,教了 2 周还在挠我的手”—— 很多养宠人会下意识觉得 “狗比猫聪明”,甚至怀疑猫根本听不懂人类的语言。但动物认知科学的研究(近 10 年发表在《动物认知》《行为过程》等期刊的论文)告诉我们:猫狗对人类语言的理解能力,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复杂,只是它们的 “表现方式” 因物种习性不同而存在差异,不能用 “会不会回应” 来简单判断。

1.先明确:它们 “听懂” 的不是 “语义”,是 “多维度信号组合”

无论是狗还是猫,都无法像人类一样理解语言的抽象语义—— 比如它们不知道 “吃饭” 这两个字代表 “摄入食物的行为”,但能通过 “声音 + 语气 + 动作 + 场景” 的组合,精准捕捉你想传递的信息。不过两者的 “信号解读侧重” 完全不同:

狗:更擅长“多信号整合与联想”

日本麻布大学动物认知研究团队在2021年发表的实验结果显示:经过系统训练的边境牧羊犬,能分辨 102 个人类词汇(如 “球”“飞盘”“骨头”“散步” 等),且能根据指令从一堆物品中准确找出对应的东西。但实验的关键发现是:狗分辨词汇的核心,不是 “记住词汇的发音”,而是 “将词汇与具体事物、人类动作、场景情绪关联起来”。

比如研究人员用两种语气说“散步”:用欢快的语气说时,同时做出拿牵引绳的动作,狗会立刻兴奋地转圈;但用严肃的语气说 “散步”,且没有任何动作时,狗会犹豫地站在原地,甚至往后退。这说明狗的大脑会同时处理 “声音信号”(词汇发音)、“情绪信号”(语气)、“动作信号”(是否拿牵引绳),再结合过往的经验(之前 “欢快语气 + 拿牵引绳”= 出门玩),最终做出反应。

这种能力源于狗进化中“协助人类” 的需求 —— 在野外协助捕猎时,它们需要快速解读人类的手势、叫声、表情,才能配合围堵猎物;驯化后,这种 “多信号整合能力” 被保留下来,成为它们理解人类意图的核心方式。

猫:更擅长“筛选关键信号,选择性回应”

猫对人类语言的反应看似“迟钝”,但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在 2019 年的实验,打破了 “猫听不懂人话” 的误区。实验团队招募了 16 只家猫,让主人在陌生环境中用不同的声音(主人的声音、陌生人的声音、机械合成音)喊猫的名字,同时用红外摄像机记录猫的反应(如耳朵转动、尾巴摆动、抬头看声源等)。

结果显示:所有猫都能准确分辨“自己的名字”—— 当主人喊它们的名字时,耳朵会明显转向声源,瞳孔会轻微放大;但如果喊的是其他猫的名字,或用陌生人的声音喊自己的名字,猫的反应会明显减弱。更有趣的是:如果主人喊名字时,手里没有食物、也没有拿逗猫棒,猫只会 “耳朵动一下”,不会起身靠近;但只要主人拿起罐头,哪怕不喊名字,猫也会立刻跑过来。

这不是“猫听不懂”,而是它们的 “野生生存本能” 在起作用:非洲野猫在野外生存时,需要把精力集中在 “有收益的信号” 上(比如猎物的声音、天敌的动静),对 “无收益的信号”(比如风吹草动、无关生物的叫声)会主动忽略。这种本能被家猫继承,所以当你喊它名字却没有 “好处”(食物、陪玩)时,它会选择 “假装没听见”—— 不是不能回应,而是觉得 “没必要回应”。

2.为什么狗更 “配合”?因为 “服从性” 是驯化的核心筛选方向

很多人觉得“狗比猫聪明”,本质上是狗的 “配合度” 更高,而这背后是数千年驯化中 “服从性筛选” 的结果 —— 两者的 “学习动力” 完全不同:

狗的学习动力是“获得人类认可与资源”。狗在驯化中被筛选出 “对人类反馈极度敏感” 的基因:当它做对动作(比如握手、坐下),你给它零食奖励、摸它的头表扬时,它的大脑会快速建立 “这个动作 = 获得愉悦” 的关联,且愿意重复这个动作 —— 因为狗依赖人类获取食物、安全、陪伴等生存资源,“讨好人类” 能让它获得更多好处。

比如训练狗“捡球” 时,只要你在它把球叼回来后立刻给零食,重复 5-10 次,它就会记住 “捡球 = 有零食”;甚至不用零食,你兴奋的语气、摸它下巴的动作,也能成为它的 “奖励”—— 因为它在意你的态度。

猫的学习动力是“满足自身需求”。猫的驯化没有涉及 “服从性筛选”,它们不需要通过 “讨好人类” 获得资源(食物可以自己捕猎,安全可以躲起来),所以只有当 “学习行为能满足自己的需求” 时,才会主动配合。比如猫会自己学会开门 —— 不是因为你教它,而是开门能让它出去玩;猫会用猫砂 —— 不是因为你训练它,而是用猫砂能避免被人类驱赶(如果乱尿会被骂,用猫砂则不会)。

如果你想教猫“击掌”,必须用它无法拒绝的奖励(比如冻干碎、猫薄荷):先把奖励放在手心,让猫主动碰你的手,同时说 “击掌”,每次碰完就给奖励;重复几十次后,猫会把 “击掌” 的声音、碰手的动作、获得奖励关联起来 —— 但只要你停止给奖励,它就会立刻 “罢工”,因为对它来说,“没有好处的动作没必要做”。

3.冷知识:猫的 “长期记忆” 其实比狗更强,且更偏向 “负面规避”

很多人觉得狗“记仇” 或 “记恩” 更久,比如分开几年后再见到主人,狗会立刻扑上来;但猫似乎很快就会忘记 “不好的经历”。但 2020 年发表在《应用动物行为科学》期刊的实验,推翻了这个认知:

实验团队对30只猫进行 “负面经历测试”—— 让陌生人用温和但坚定的语气训斥猫(不体罚),同时记录猫的应激反应(如耳朵后压、身体紧绷、哈气);6 个月后,再让同一陌生人出现在猫面前,结果显示:27 只猫(90%)会立刻表现出躲避行为(躲进纸箱、远离陌生人),应激激素(皮质醇)水平也明显升高。

而对狗的类似实验显示:狗对“陌生人数训” 的负面记忆,通常只能持续 1-2 个月 ——2 个月后再见到陌生人,狗的警惕性会明显降低,甚至会主动靠近求摸。

这种差异同样源于进化需求:猫的野生祖先需要独自面对危险(比如其他掠食者、有毒的食物),所以必须记住“危险的个体 / 场景”,避免重复受伤 —— 长期记忆偏向 “负面规避”;而狗的野生祖先是群居动物,需要快速融入新的狼群(如果原来的狼群解散),所以对 “非致命的负面经历” 记忆不会太久,更在意 “当下的社交关系”—— 长期记忆偏向 “情感关联”(比如对主人的记忆能持续很久)。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被人类伤害过的流浪猫,很难被收养(即使新主人很温柔,也会一直躲着);而流浪狗只要感受到人类的善意,很快就会放下警惕—— 因为猫会记住 “人类可能带来危险”,狗则会更在意 “现在的人类能给我温暖”。

互动讨论:你家宠物有哪些“让你震惊的认知瞬间”?比如我同事家的狗能预判她要加班 —— 只要她晚上 7 点还没换衣服,狗就会把她的拖鞋叼到门口(意思是 “别加班了,陪我玩”);我家猫会在我难过时主动蹭我的脸 —— 之前我哭的时候,它没有躲起来,反而跳上沙发,用头蹭我的眼泪,还发出轻轻的呼噜声。欢迎分享你的故事,一起探讨毛孩子的 “认知小秘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