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时间实在有限,看了下时间不多了,为避免拖沓,所幸提前分享完结掉。
这本书面对的群体,是希望了解决策与判断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的非专业人士。它着重是实验结果而不是心理学理论,是出人意料的结论而不是猜想,是对研究的描述而不是数学公式。一句话,这本书是想要大家高兴而且思考,同时也是为了传播和普及心理学的知识。
在我看来,它里面的理论总结,还有对照的现实例子就非常有趣,完全可以解释现实中所谓人性的一些疑问。可以避免陷入人性本恶,还是人心向善,甚至为什么有些人撒谎成性等等的哲学疑问。有些是社会心理问题,有些是个人成长中的心理问题,如果妄想用一种理论去套,那才是掉进了错觉的漩涡。
以下我例举了目前读到的印象深刻的重点:
1.社会心理学是在二战后兴起的一门社会科学学科,它研究的是人的心理和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试图探讨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是如何受到其他人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实际的、想象中的和推测出来的人际作用。
2.人们的知觉受到了已有信息和预期的强烈影响,心理学家将这些影响称之为"认知"因素。实际上,"知觉"不仅仅受到人们预期的影响,也受到了其愿望的影响。那些与希望、欲望和情感等因素相关的影响称之为"动机"因素。
3.知觉的本质就是具有选择性。即使只是识别一张扑克牌——或是醉酒的感觉——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认知和动机因素。(书中采用了在常规扑克牌中混杂特质花色扑克牌,在饮料中掺杂酒精并引导别人相信里面参了酒这两个例子来混淆人们的认知。很有意思,就像魔术师一样。)因此,在做任何重大决策或判断之前,很值得停下来想一想并问自己一些关键问题:我看待事物的方式是否受到某种动机的驱使?(是否已有强烈的愿望),我在看待和处理问题时是否夹杂了自身的预期?(是否有某种期待),我是否与那些与我有着不同预期的和动机的人交换过意见?(是否被别人影响了看法和期待,或是达成共识),通过询问这些问题,决策者可以发现许多能够引起知觉偏差的认知和动机因素。
4.
当裁缝宣布他不再付钱时,他便成功地诱发了一种心理上的不一致状态,让这帮年轻人觉得好像是免费地奉承裁缝一样。于是,当这群年轻人没有获得足够多的金钱时,他们开始对自己的行为和目标之间的不一致感到不满。
5.当人们同时有两种心理上不一致的想法时,他们就会处于认知不协调状态。而为了降低不协调感,人会自发地改变一些行为。
6.不协调理论认为,当人们为一件事情付出越多,他们就越认为这件事有价值,而且越有压力为这件事情继续付出。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购买商品,也适用于为了某一目标而做出的任何承诺和努力。
7.众所周知,态度的改变会引起行为的改变。但有关认知不协调理论的研究表明,态度的改变也可能是由于行为的改变多引起。根据认知不协调理论,为了保持一致性,人们通常不得不去改变他们的信念使之与行为一致。(很有趣的现象。生活中不乏这种例子,而这些现象通常被称为人性。人性这个话题啊,太大了,太复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