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日子的晚上在读《左传》,读到哪些有意思的人又对应着翻翻《史记》、查查资料。读到重耳流亡的那些年月,感动至深:四十三岁出逃,六十二岁归国,在卫国乞食受辱,在齐国沉溺安乐,在曹国遭人轻慢,在楚国被问"何以报我",在秦国获得助力最终得以回国。
有人在等待,有人在陪伴,有人欺辱,有人施礼。重耳每一步的偶然与必然,不就是我们每个人被迫或主动选择的漂泊?最吊诡的是,这场流亡的终点竟是原点。当他终于站在绛城的城墙上,那个出逃时惊慌的公子重耳已死,活下来的是尝过泥土、握过马鞭、爱过也背叛过的晋文公。不免让人想起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十年漂泊只为回到伊萨卡,却发现真正的旅程早已刻进血脉。
重耳从狄国遇刺又启程流亡时,跟季隗说等我二十五年不来找你再嫁,季隗笑着怼他,二十五年,我坟头柏树都会很高了,虽然如此,我愿意等你。史书里季隗身影转瞬即逝,但“流亡”的又何止重耳?季隗的流亡或许比重耳的更艰辛,无一所托,只能把期盼寄托于半路夫妻中的一句承诺。当她说“虽然”时,那棵想象中的柏树就已生根,那些被史笔最后“尽召故妻”轻轻带过的女子,何尝不是另一种奥德修斯?史官不会记载季隗的生活细节,就像他们从不计算,一个女子要用多少次日落才能把二十五年腌制成一句笑谈。
我延毕也有四个月了,从刚开始一审不过得知延毕的心如刀绞,到二审还不过提起申诉,申诉再不过就没有学位证的喟然长叹。淡然处之做好肄业后的出路准备后,我凝望着这四个月,好像在看一场小小的重耳流亡:有一同遭难陪同煎熬的同窗,有总是手握权力不断羞辱自己的一位审核人,有许多愿意提供帮助的好心老师。这次流亡不知道能不能回到我的晋国,但我人生的流亡还在继续。熊培云《自由在高处》中的一句话总使我发抖:“要么成为你自己,要么一事无成。”。
每个人生其实都是一次重耳流亡,我们都在不同的纬度上跋涉——有人困在毕业的泥沼里,有人陷在繁重工作的循环中,有人正在经历疾病缠身、丧亲失子的痛苦。但人总会均值回归到他有归属感的那个状态,就是在社会衡量体系下看起来高低不同而已。外婆流亡的目的地是把五个儿女养大,这在那个年代是一段朴实又艰难的路程,她渡过去了。五个儿女又有各自的流亡,母亲的流亡是源于重男轻女的旧社会氛围。外公外婆是好人,不缺女儿食物和教育,但精神上很难给予女儿应有的关爱。母亲在高考前精神崩溃,也因此失利,她的流亡比我艰辛,没有人陪,需要独自去治愈,需要自己读心理方面的书为自己疗伤。我的母亲后来成为了我的母亲,这是她的景愿,这是她的晋国。而我又开始了我的流亡。
季隗的柏树在历史背面疯长,像极了我们那些被折叠的岁月。合上书页,突然明白《左传》为何总在深夜闪光。这些两千年前的亡命之徒,早为我们预演了所有生存的剧本:每一次失业都是一次被羞辱的卫国乞食,每一回离婚都是一次坐在车上痛哭的齐国别姜,而所有看似徒劳的跋涉,终将在某个黄昏结算成归途的盘缠。柏树无声,风声如答:流亡即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