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16岁的女孩儿,从未去过花园。一个春日,她兴奋而悄悄地走进了自家花园。看到满园春色,姹紫嫣红,风光旖旎,女孩儿欣喜不已。不觉春情涌动,春倦袭来,女孩儿在园中的牡丹亭里歇了个小盹儿,竟做了个梦。梦中,一个书生来与她相会,让女孩儿在他的扇子上题诗,后又牵着女孩儿的手,与她两情缠绵……女孩儿醒来,发现只是一梦,花园中除了她和美景,并无他人。女孩儿从此对梦中书生念念难忘,日夜思念,不久即抑郁而亡。女孩儿亡前,画了一幅自画像,让家中人将画像置于她的坟墓近旁,希望梦中人有一天可以看到她的画像,也不枉她一场相思之情。三年后,果然有个书生进到园中,捡拾到女孩的画像,并与女孩的亡魂深夜幽会,暗通款曲。在爱情的感召下,书生掘坟开墓,女孩儿借尸还魂,死而复生,重回人间。又经历了战事、家人阻挠等诸多波折后,女孩与书生结成了人间夫妻,书生考取了状元,女孩与其父母家人也得以团聚。
这个故事想必很多人都知道,没错,这就是明朝著名剧作家汤显祖写的《牡丹亭》。《牡丹亭》写了一个奇异的爱情故事。我们听过有人因为爱而殉情或死亡,但因爱的至诚至深,以至于感动阴间,再死而复生的事情却少之又少。所以,《牡丹亭》深受人们的喜爱,历400余年而流传至今。
《牡丹亭》中,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并不胜在它的奇异,而是美在爱情的极致。正如作者在题记中所说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读完《牡丹亭》,沉浸在杜丽娘的爱情中,思索这种情不知所起,却那么深,为之死,又为之生,只可以说是缘分了吧!
杜丽娘与柳梦梅从未相识,只在梦里一会,情却如此之深,在梦中即映射出与她相会男子名字中的两个字,“不在梅边在柳边”。杜丽娘的这种生死情感,除了缘,又能拿什么解释呢?
人间一切都有缘,都是缘,强求不得,躲避不开。是你的,终归有;不是你的,得到也会失去。
当然,《牡丹亭》的艺术价值,并不只在于故事情节,而更在于它的文字、唱词。通篇读来,那些优美的文字、唱词,赏心悦目,很吸引人,很过瘾。
《牡丹亭》后来被改编成昆曲,得到传唱。剧本里面的很多唱词成为了经典名段。
第十出《惊梦》中:
【步步娇】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好姐姐】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
第五十三《硬拷》出,柳梦梅一段表明委曲的唱词也非常美:
【雁儿落】我为他礼春容、叫的凶,我为他展幽期、耽怕恐,我为点神香、开墓封,我为他……我为他抢性命、把阴程进。神通,医的他女孩儿能活动。通也么通,到如今风月两无功。
这些唱词,即使不会唱,读着也朗朗上口,富有节奏与韵律。曲曲拈来,都很美。感兴趣的伙伴们,可以把里面的曲牌段落、唱词,单独、一段段地拿出来,读一下,感受一下原典的魅力。
关于《牡丹亭》的情节,杜丽娘死而复生后,杜父不认柳梦梅为女婿,也不识复生的女儿,好长时间咬定复活的女儿是鬼妖之类东西,这囿于当时人们的思想认识,也无可厚非。杜父是高级官员,他的腐儒思想一定打上了时代烙印。
在作品构思上,作者为爱情故事构设了一个时代大背景。比如,里面写到了金宋局势、战争、战争中的一些具体情景。包括最后一出中,连皇帝都出场了,当面听讼,让杜丽娘、柳梦梅、杜父及几位证人当面对质,以定杜丽娘到底是人是鬼;柳梦梅到底是救人的状元,还是掘坟的盗贼。这些情节让作品显得真实、厚重、丰富而丰满,更好地衬托出杜丽娘与柳梦梅感人悱恻、奇异浪漫的爱情故事,从而使这个故事不单调、不轻薄、不乏味,没有落入才子佳人故事的俗套。
全剧文字优美凝练,铺排自然,矛盾冲突渲染有致,情节生动有趣,看似奇异,却又给人合情合理之感。本剧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看完,对人生、生命、宇宙、命运、缘份、人间情等,有一种悠远的审思、审视与感觉。
看完,我也想遇一段杜丽娘那样深刻的爱情。这样的缘份,不知今生是否会有。这是老天才知道的事情。我可以祈祷、幻想,却不能期待。怕期望落空,会更加失望。不如不奢望,全然过好当下的日子,其余一切,静听老天的安排。
不如暂时看别人的戏,看古往今来他人的戏,如这出美丽的《牡丹亭》。看书、通过书看他人的命运故事、看这些或真实或虚构的故事,也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是我们洞达人生、了悟智慧的一个途径。仅仅作为一种闲时消遣,也是极好的享受。
我看的这个版本还是很好的,繁体竖排,注释恰到好处。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定价1元。不过,现在网上已买不到这个版本,我是在文化市场上以20倍的价格淘到的。此为书乐。
再过几天,我将进剧院观看现场版昆曲《牡丹亭》,想想竟有些小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