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公司上一个新项目,领导布置她写一个项目的slogon和营销方案。
她很头疼,因为这个项目是新的,她也没有接触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她说根本无处下手,领导只是给出健康、生态这两个关键词,然后剩下的就是让我去写文案、想故事。
最让她崩溃的是,好不容易憋了好几天想出来几个方案,全被领导毙了,理由就是不打动人。
她说自己感觉这活压力太大了,经常有这种无厘头的任务。完全理不出头绪。
听了她的经历,我也陷入一阵沉思。
我不知道该如何劝她,但是这就是职场的现实。只是这种问题的破解方法在哪里呢?
习惯上我们都认为这是公司管理有问题,领导如果不是很懂,而又喜欢做指挥,那么就会让下属很累,干了一大堆活结果一句不满意就要推翻重来。
“领导的话就是圣旨”,这是很多职场人最想说的一句话,实际内心独白是“一会往东一会往西,真难伺候”。
当然不排除有的领导受限于自身经验,但是另外一个很多人不愿意承认的事实是:很多员工不了解自己的领导。这里面有很多东西可以展开,就不多说了。
这就好比,你去第一次去一个景点旅游,难道说你会什么也不带,不看攻略、不了解地形,就随心所欲的往里走么。如果你真的这么做了,不迷路才怪呢。
孙子早就说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当然了,仅仅了解你的领导还不够,那只是第一步。更主要的是打铁还需自身硬。
试问,没有两把刷子,如何混职场呢?
我当时很不客气的指出了朋友的问题,你真的足够努力么,还是一直做着简单的重复呢?
都是努力,一种是低水平的勤奋,一种是质变的投入。不用想,很多人都是前者。
那么如何从低水平跳到高水平呢?
我不说刻意练习,也不说一万小时定律,也不说模仿与学习。只说一点,你有自己的工作流程么?
很多人一看到这个就会觉得枯燥,流程那不是软件里用到的,或者是办理各种手续才用到的。
这东西多束缚一个人啊,按照条条框框去办事。
可是,如果你还没有一个自己的思考框架与体系,那么流程将是你最后的一个制胜武器。
你知道么,肯德基和麦当劳是全球连锁,我们也都吃过汉堡和薯条,你在沈阳吃与你到北京、上海吃,味道都是一样的。
但是如果这是我们自己开的一个快餐店,你能保证么。就像很多连锁的饭店,一旦换条街味道都变了,这又为什么呢?
熟悉肯德基和麦当劳工艺流程的都知道,它们做汉堡、鸡腿根本没有什么秘诀,而是有一套标准的操作手册,详尽到什么时候放油、什么时候捞出、每份的重量和数量等等都做了非常清晰地说明。
当无数个任务都被流程化、标准化时,大大的减少了出错的概率,同时也提升了工作效率和成品质量。
不仅仅是肯德基,还有名创优品、优衣库等,都是采用了这种标准化的工作流程。
回到我们工作,你有自己的操作手册么,不是工作编写的,而是你给自己准备的。
倘若我的朋友也有一份文案创造手册,那么遇到问题可以这样解决:
我们以确定项目的广告语为例。
当然这只是一个示例,还有可以完善的空间。
重点是如果她有这么一个流程,遇到问题拿出来,把每一步要做的从感觉到量化,一步一步走下来,最后交出的结果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最后通过的概率会不会大幅度提高呢?
还有一个好处是她自己可以清晰看到每一步的思考过程和结果,如果最后交付品仍然被毙掉了,那么她也可以进行有效复盘,分析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调整,再出一个新版本。
其实这个方法我们都见过活听过,就是把一件事拆分成多个步骤的方法,而一般情况下我们只是做到的第一个层级而已,其实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细化。前期做得越细越透,后期干活越省力。我知道有的人连一个简单的流程都没有。
爱因斯坦说他遇到一个问题,愿意花55分钟去思考,用剩下的5分钟去解决。但是他没说他是怎么思考的,流程化就是对他思考的一种有效补充与分解。
当然了,流程化也不是万能的工具,我们仍然要重视独立思考与技能积累。
把这几个组合使用,才更容易打造出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非专业摄影的人,我们都喜欢用傻瓜式相机,拍出的照片自动对焦、自动调光,画面质量超赞;
那么对于无厘头与有厘头的工作,我们也可以用这种傻瓜式的工作法——流程法,来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结果也会惊艳领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