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加过两次高考,两次都报考的师范学校。第一次报考的一所二本院校,差一分上调档线;第二次报考重本,高出调档线四五十分。我很庆幸当时复读的选择。现在我经常会做梦梦见我马上又要参加高考了,什么都不会做,只会英语,捉急得哭了,哭着哭着就醒了,枕头湿了一大片。看来高考真的是我人生的一大“噩梦”,一场改变了我人生的梦。师范学校并不是我的梦想,可为什么两次都选择师范,我想是因为我一厢情愿地以为我是有天赋的吧,毕竟父辈爷辈都是教书先生,并且是受人尊敬和爱戴的名师。我傻乎乎的进入了师范学校的大门,当时的我肯定很难想到,我会在这条道路上走这么远,甚至会一直走下去。
作为基础教育的一线教师,在上岗的那一瞬间,总是怀有满腔的理想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情怀,想把自己的社会理想倾注到教学之中去。
可是仅仅凭着激情去教书,走的了一阵子,走不了一辈子。
初为人师的我们,都是热情有余而思考不足。
作为教师,我常常告诫自己,要爱学生。即使是面对调皮捣蛋的学生,我也在心里极力抑制住自己的怒火,然后告诉自己,他是学生,他是孩子,不能和他一般见识,我应该学着去接受他,爱他。
可是说到“爱”,谈何容易!“爱”是什么?这是我们常常谈论的话题,可没人能说得清道得明。我们有母爱父爱,爱情友情亲情,那么老师对学生的爱是哪一种呢?姑且把它叫做师爱吧!
“师爱”代表你要为之付出感情,担负责任,表示尊敬;不能冷眼相待,坐视不理,不管不顾。
怎么样才能做一个拥有师爱的老师呢?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付出感情。感情都是相互的,你要想换得真心,那么首先你得付出真心。付出真心还不够,我们要确保我们的真心能被对方理解和接受,这才是关键,就像是开门的钥匙一样,有了钥匙开了门,才能连接内外两个不同的世界。
对于老师来说,这把钥匙就是童心,童心是师爱之源。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可避免的会失去童心,但作为老师,最好的一点就是,永远都能接触到最纯真的孩子,他们的童心会治愈我们的冷漠。然后用童心去与童心交流: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兴趣去探索,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我们要在某种程度上把自己变成“孩子”,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才能找到他们问题的根源,才能真正解决他们的烦恼,解决了他们的烦恼也就是解决了我们的烦恼,一举两得。否则,如果只是一味得用成年人的冷漠和偏执去对待和评判孩子,那么一切“语重心长”的教育都无济于事,一切“菩口苦心”的交流都会付诸东流。这样徒劳无功的事情我们都不愿意发生。
所以成人的童心是打开孩子心灵大门的钥匙。
在成人的我们看来很吵闹,很无聊,很蠢笨的事情,换成孩子的世界 就是快乐,幸福和满足。只有童心才能理解童心。用我们的视角去评判孩子的行为,是对他们极大的不公正对待,他们没有必要,没有义务承受我们成人世界的责难。我们在成长的都曾做过动机好结果坏的傻事儿,因为我们心智是要经历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在这期间,我们做的事情很可能会欠缺考虑,所以往往结果不如我们所愿。我们应该学会心平气和得接受这些“可爱的缺点”,因为我们也曾是少年。
但是不能片面得错误的得解读童心的意思。童心不代表我们就要一味的对错误让步。教育不应该违背儿童的天性,而是应该把童心引导到正当的途径和允许的范围中发挥,这才能达到我们最终的目的:学生的心与教师的心贴得更近。真正的师爱不是迁就,而应该是严格要求。
同时教师不能为了能走进学生,而装模作样得平易近人。孩子的眼睛比成人雪亮,一切伪善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刻意的行为只会适得其反,背道而驰。也不能故作高深莫测,不可侵犯之状。师生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不应该自视高人一等,居高临下。我们要想获得真正的尊严,就应该学会尊重学生,这样学生才会把他们的爱意和敬意献给我们。我们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人非圣贤,学生要犯错,老师也会犯错。学生犯错应该教育,老师犯错同理。作为新手教师,处理不好学生的问题,就和新手奶爸不会给孩子喂奶一样,都得学。我们应该和我们的孩子一同成长,而不是作出一个高高在上的姿态,指点迷津。放低姿态,放平心态才能更好的与学生交流,获得尊重。
这样的师爱,这样的童心,不是目的,也不是手段,而是一条线,一条贯穿于教育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的一条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