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记忆--补鼎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农村出生的朋友应该都有经历补鼎的情景。“补鼎补砂锅,越补越凹窝”是当时玩童们经常挂在嘴边的童谣。

农家柴火灶

农家柴火灶

庄户人家把煮饭的地方叫做“灶前”。家家都在灶前叠着一个装有大鼎一个小鼎的柴火灶。五、六口人家用大鼎煮饭,小锅炒菜。所谓的鼎是用铸铁翻砂浇注而成的(这是我八十年代在渠桥公社工作才了解到的,当时渠桥公社锦垱大队是专门做翻砂、铸铁、打铜底、注鼎的专业村)。浇铸的铁鼎越薄,煮饭用的柴火就越少,耗的时间就越短。反之,则相反。用柴禾作燃料煮的大锅米饭,清香扑卑,沁人肺腑,激发食欲。但烧两天柴禾便会在鼎底结了一层锅灰,需要把鼎底翻过来用锄头去铲锅灰。在铲的过程中,经常会不小心把鼎底铲破,这时候就需要补鼎的师傅了。

熔炉,图片来自网络

补锅用的铁铸水,图片来自网络

过去补鼎是个手艺活,是专门的职业。补鼎师傅挑着装有风箱、小熔炉等工具,走村串巷,口里吆喝着:“补鼎、补砂锅”的行话,招徕着补鼎生意。每个补鼎师傅的身后,必定会跟着三、五个玩童在起哄。遇到有补锅的主顾,小朋友们会围在小熔炉的周围,伴随着师傅手拉风箱的声音,叽叽喳喳地喧闹着。当师傅把熔化的红彤彤铁水往鼎底破口处浇、铸时,正是“补鼎补砂锅,越补越凹窝”的童音雷动之际。偶尔也有师傅被喧哗声音干扰而不能一次性补好,而重新再来一次时,玩童们便会更加兴致地重复着上述的童谣。

补锅,图片来自网络

铲锅底灰

伴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和铝锅、高压锅、电饭锅等新产品的普遍使用,用柴火烧鼎做饭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铁鼎也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补鼎的职业和手艺也就慢慢地消逝了……

玉树老爹原创手稿1

玉树老爹原创手稿2

玉树老爹原创手稿3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金顶街,玉下街”,指的是古城内的两条交通要道。研究古城文化的史学者说,顶街起自行宫至明朝大学士黄道周故里,约10...
    怣慧阅读 1,501评论 14 11
  • 这篇主要安利铸铁锅的repo原本只是一篇给朋友写的经验谈,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看到了很多一直以来频繁出现在各种厨具锅具...
    飞翔的茶壶阅读 127,275评论 20 72
  • 脑袋发胀 胸腔闷塞 耳语声叽叽喳喳 滴答...滴答... 我深深埋进印着乱符的习题里 我听见腕表的心跳 我触到内心...
    投北阅读 246评论 1 0
  • 我们看历史发现有战争有胜利的也必然有失败的,我们通常归功于将军的能力。实际上任何军事战斗的结果只是证明了一句话胜兵...
    赵艳伟阅读 134评论 0 0
  • 人生路紧要处也就几步,或春风得意,或步履维艰,都要如常前行,走好了也许海阔天空,走坏了也许山穷水尽。不管如何,我们...
    君子温和阅读 117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