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希腊帕特农神庙的门柱上刻着这样一句话:认识你自己。
这是我上学时写作文喜欢用的一句开头。对于未来尚未展开,人生尚未经历的孩子来说,自我的追问和追寻早早就开始了。
看阿德勒的这本书,比我想象中要艰难得多,一个从未接触过心理学的人,很难理解书中许多的语句和案例。
这让我想起看过的《文心》的第一篇,两个初一的学生要学习一篇文章和一首诗,读来吃力的很,父亲说,文章和诗是古人、大人作的,写的是当时的景色和感受,作为今人、小孩的你们,理解起来自然困难得多。
这是否也可以作为我读书领会不了的原因或借口?毕竟是别人的作品,毕竟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人的作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写的都是当下的情景和领悟,过了许多年,怎么让第二个人去感同身受?
当然这样的理由完全站不住脚,成长、学习、领悟本来就是自己的事。在时间的流逝中没有将自己的思考力想象力打磨到水平线的程度,这是个人学习结果的失败。读书的过程,每一次挣扎都是自我鞭策,曾经落下的所有都要一步步补上来。这份补偿,就从认识自我剖析自我开始吧。
2
认识自己,是每一个思考者第一个会想到的问题。抛却个人主义和自我中心,首先看到的必然是自身的种种缺陷。行动,改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每一种改变都是很难的,每一次进步都是需要时间积累的,这条认识自己的道路,注定要走得艰难而长久。
在阿德勒的所有理论观点中,自卑与超越都是能作为代表的一个核心词组,而这也是与他整个的克服自卑、不断超越的生活风格和人生态度相一致的。
与弗兰克尔一样,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建立,也是依赖于解决自身的问题。他的成长经历,一直都在与自己的自卑作斗争,他的成功也验证了自己的理论,放下自卑,勇于超越,这是阿德勒的信条。
人人都有自卑,那么自卑到底是什么?阿德勒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在意识到他要面对一个他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表现出的无所适从。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
自卑感的补偿是优越感。人人都在追求属于自己独有的一种优越感。它取决于人们赋予生命的意义,这种意义不单单是浮于表面,而是体现在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模式上,它像一个独特的生命基调贯穿人的一生。
我们时常会说,我感到自卑,但是好像没有仔细去思考过自卑来自于哪里,怎么表现,如何克服,怎样补偿,什么程度的解决才是真正的消除自卑感。
我的感受,自卑更多的是一种情绪,落实到行为表现就是畏惧和逃避。很多时候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有某种下意识的反应,在看书的时候才恍然大悟。
书中说,当一个人失去自信,认为不可能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克服自卑的时候,他将走向一个反面,就是沉醉于一种优越感中,强迫自己认为自己有优越感。这样不但不利于自卑的克服,反而使自卑感不断增加。看到此处才第一次认识到,我的幻想来自何处。
原来幻想来自于,我不愿意承认自己不行,我要在自己构建的世界中,接着做自己的中心,做一个永远不会失败的成功者;或者我不能通过一步步的努力获得改变,或者这种改变实在太慢,我渴望尽快的脱离某种不喜欢不舒服的情绪,只能在自己幻想的美好中得到一时的安慰。而脱离了实际生活的幻想,却一点点偷走我面对现实的勇气,这份不能实现的超现实的优越感,让我愈发的自卑和难过。
我总是在幻想和现实巨大的差距中撕扯,却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会这样?看到书中的解释才明白,原来自卑情结早已深入我心,却用另一种表现方式表达出来。那些我不愿意承认的卑微,深深的埋在我高傲的姿态中。
3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遭遇困难和挑战,性格和能力好一些的可以在打怪升级的过程中逐步变得强大,差一些的就败下阵来。失败的经历并不是好的记忆,这时候如果家庭和学校引导不好,孩子就很容易失去信心,要不就是放弃,要不就是逃避,而幻想就是逃避现实的途径。
幻想根源于优越感,也就是人人追求的优秀、成功、受人肯定。没有人不渴望鲜花和掌声,但是从小没有人告诉我们,要得到鲜花和掌声,我们要怎么一步步的去努力,需要付出多少的时间和精力,更多的答案是只要你努力就一定会成功;更没有人告诉我们,失败之后要怎么去面对和修复自我,更多是一句没事的跌倒了重新爬起来,失败是成功之母。也没有人准确的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到极致,都可以收获鲜花和掌声。
教育体制给所有的孩子同一个衡量标准,做的好的孩子未必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做的不好的孩子更加不知道怎么找到自己的定位。每一个孩子都是从幼时的自我为中心的世界中走出来,他在自己的世界中家庭中所得的优越感在与社会碰撞的过程中逐步粉碎,再拾捡的过程都异常艰难。
个人意识的重建需要以社会和外界为基础,也体现了一个人与外界和谐相处的能力。阿德勒的理论,将与人合作摆在十分重要的中心位置,他认为在与人合作的过程中可以找到自我的价值,实现人生的理想。
但是我却认为,与人合作只是检视自我理论是否正确的途径,还是先有理想和追求,才有实现理想的步骤,才有与人合作的机会。
就像认识自己,先从检视自我评判自我开始,把眼光放在自己的行为和想法中,得到一个结论再去生活中发现,得到一个计划再去生活中实践。与世界接触是完善自我的途径,殊途同归,归于归途,归根结底,我们最终要面对的还是自己。我的成功与失败,我的渴望与压抑,我的快乐与悲伤,我的成长和领悟,都只有我感受最深刻我最在乎,都只和我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