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爱的种子 收获爱的奇迹
------我和学困生的故事
职田镇中心小学 张娟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通常把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称之为“学困生”。他们是教育工作者最棘手的问题,也是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那么,要解决“学困生”的问题,应该怎么办呢?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只有“诊断”清楚他们学习困难的原因,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我下面谈谈自己对学困生的转化办法。
一、学困生的现状分析。学困生主要表现为接受知识能力差,在老师和同学们眼里是差生,在家长眼里是不争气的孩子。老师同学的歧视、家长的斥责,使他们感到自卑和压力。其实,他们更渴望获得理解和尊重,然而由于长期的歧视和忽略,他们的自尊心一次次受到伤害和践踏。失去了童年应有的快乐与天真,甚至出现“破罐子破摔”的现象。
二、我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树立转化“学困生”的坚定信心。首先要有转化学困生的信心和决心,学困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的知识基础参差不齐,如果再失去老师的耐心指导,久而久之便导致了不爱学习成绩不好的状况。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任务,要转化他们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要有打持久战的耐心,要把每一个学困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去教育,这也是转化学困生的基础。((二)、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尊重。学困生一样希望受到他人的尊重,作为老师,我们必须做到尊重学困生、关心学困生,使学困生感受到公平和关爱。在学习上多指导,锻炼机会上多给一点,表扬奖励上放宽一点,在耐心上多忍受一点。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把真诚的微笑带给他们,让每一个学困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从而平复他们的心情,拉近他们和老师之间的心理距离,最终达到使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当中去的效果。
(三)、给予“学困生”更多的鼓励。 在多年的农村小学教学实践中,我接触到了很多学困生。这些 “学困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逆反心理强,越批评越糟糕,上课不发言,下课不写作业。我与他们建立了定期联系制度,及时掌握他们的学习情况。“学困生”虽然学习落后了,但他们的内心要求进步的愿望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任何一个学生,即使是常常得不到表扬、屡屡遭遇失败的,也有表现自己,特别是在集体面前展示自己才能的欲望。也许,因为一句激励的话,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充满爱意的抚摸,一个有意安排的机会……就能从此改变一个落后的学生。张子豪一直是我们班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父母离异,常年由爷爷奶奶照顾,家庭教育滞后,致使他在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在学校上课不专心学习,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违纪现象较多,一些老师对他有看法。尽管如此,我始终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以我的耐心和真情去感化他,教育他、鼓励他。经过多天的观察,我发现他擅长画画。我就从他的特长入手,课余时间让他在黑板上画简笔画,他表现得特别好,我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他的自信心慢慢地树立起来,在我的耐心呵护下,他慢慢地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也不断在提高。
(四)、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由于学困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多种多样,有的是基础不扎实,有的是注意力不集中,有的是接受能力差,有的是对以前学的知识有欠账。作为老师,要根据每个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因材施教,才能事半功倍。所以教师要重视这些学生的差异,对他们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给他们降低一定的难度和目标,作业布置上开一些“小灶”,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因势利导,让他们看到进步的希望。
对学困生,只要我们用心去培育他们,不管他们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也照样能成为有用之才。我们要树立坚定的信心:“每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材、可琢之玉,决不放弃任何一块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