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石榴籽之喻,铸中华民族共同体之魂

“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一生动比喻,既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精准描摹,更是新时代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从雪域高原到江南水乡,从大漠戈壁到岭南大地,56个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共生共荣,用同心同向的行动,书写着“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篇章。

一、石榴籽之“聚”,源于历史根脉的深度交融

中华民族的民族团结,从来不是偶然的相遇,而是历史长河中血与火、情与义的沉淀。自秦汉“大一统”格局奠定,各民族便在疆域开拓、文化交流、经济互补中开启了交融之路:张骞出使西域,带去中原的丝绸与技术,带回西域的作物与文化,搭建起“丝绸之路”的民族交流桥梁;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促进鲜卑族与汉族的深度融合,为隋唐盛世的多元文化繁荣奠定基础;元代回族形成、清代满汉文化交融,更是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鲜活例证。

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各民族的命运始终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无论是抵御外侮时的同仇敌忾,还是建设家园时的携手并肩,各民族始终像石榴籽一样,牢牢凝聚在中华民族的旗帜下,共同守护着祖国的统一与领土完整,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这种根植于历史深处的凝聚力,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风雨而生生不息的根本所在。

二、石榴籽之“紧”,在于现实发展的同心同向

新时代的民族团结,不仅有历史的厚度,更有实践的温度。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各民族手拉手、心连心,共同打赢了一场改变命运的攻坚战:西藏“闽藏携手”推进产业扶贫,福建企业带去技术与市场,帮助藏族群众发展特色种植养殖,让雪域高原的农牧产品走向全国;新疆“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中,各族干部群众结对认亲,同吃同住同劳动,把帮扶的真情化作脱贫的动力,让千万贫困家庭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云南独龙族乡亲在党的带领下,打通进山隧道、发展旅游业,从“直过民族”一步跨进社会主义社会,与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

    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民族团结的力量更是转化为发展的动能。内蒙古的牧民通过“牧光互补”项目,既守护了草原生态,又实现了稳定增收;广西壮族群众依托“三月三”文化节,打造文旅融合产业链,让民族文化成为致富的“金钥匙”。这些实践生动证明,只有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破解发展难题、共享发展成果,让共同富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三、石榴籽之“红”,在于精神家园的共同守护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也是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各民族文化,就是守护民族团结的“根”与“魂”。

如今,从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入选联合国非遗名录,到侗族大歌在国际舞台上唱响中华声音;从藏族唐卡技艺进校园培养年轻传承人,到苗族银饰制作融入现代设计走向市场,各民族文化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既保留了独特的民族韵味,又融入了时代的发展潮流。更令人欣喜的是,“石榴籽”文化品牌在各地落地生根:学校里,各族学生一起学习民族舞蹈、传唱民族歌曲,在文化交融中增进友谊;社区里,“民族团结文化墙”“民族节日共庆”活动常态化开展,让各族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这种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也是民族团结的最强定力。当各民族都能从中华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都能以自身文化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便会深深植根于每个人的心中,成为抵御分裂思想、凝聚发展合力的强大精神支柱。

“石榴花开红似火,民族团结一家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更要以石榴籽为喻,牢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把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在每个人心中,用实际行动浇灌出更加艳丽的民族团结之花。相信在56个民族的同心奋斗中,中华民族共同体必将坚不可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早日实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