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孟子的学说符合宋人的口味
1、既然人性善,坏人从哪来?
孟子认为:坏人不是生来就坏,只是天生的良善就像牛山上的树木一样,被砍伐践踏了。每天黎明,他心里依然会有“夜气”,但无法留存,别人就看不见他的善了。
2、“心之四端”
孟子提出心之四端,并引出一套心灵修炼方法
- 恻隐之心
- 羞恶之心
- 辞让之心
- 是非之心
分别对应
- 仁
- 义
- 礼
- 智
其实这与事实并不完全相符,所谓的善恶可能只是生存策略的选择。但孟子并不知道。
二、“理”成为宋代儒家的“终极真理”
从宋朝开始,孔子在学术理论上的分量事实上降低了很多,虽然他头顶的光环依然光彩照人。
宋朝人在孟子那里找到了“理”和“义”,并把这些朴素的观点深化为“天理”,可以回答一切问题。
宋代的儒学建立在孟子的基础上,假如孔子再生,一定看不懂。
三、孟子的人本主义逻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能取悦百姓的就做天子,能取悦天子的就做诸侯,诸侯要是危害了社稷,就换掉。这是原始的“以人为本”的精神,中国的祭祀也是实用主义的,凡是妨害到人的,不管是谁都把他搞下台。凡是不保佑我的神,我就拿鞭子抽他。
- 孟子把人本主义发挥到了极致,这种极致状态是现代人都很难接受的。催生出了投降和侵略两个极端。看似矛盾,在孟子那里不矛盾:
投降对人民好,就投降;侵略对人民好,就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