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各个协议:TCP/IP、SOCKET、HTTP等
网络七层由下往上分别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其中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通常被称作媒体层,是网络工程师所研究的对象;
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则被称作主机层,是用户所面向和关心的内容。
http协议对应于应用层
tcp协议对应于传输层
ip协议对应于网络层
三者本质上没有可比性。 何况HTTP协议是基于TCP连接的。
TCP/IP是传输层协议,主要解决数据如何在网络中传输;而HTTP是应用层协议,主要解决如何包装数据。
我们在传输数据时,可以只使用传输层(TCP/IP),但是那样的话,由于没有应用层,便无法识别数据内容,如果想要使传输的数据有意义,则必须使用应用层 协议,应用层协议很多,有HTTP、FTP、TELNET等等,也可以自己定义应用层协议。WEB使用HTTP作传输层协议,以封装HTTP文本信息,然后使用TCP/IP做传输层协议将它发送到网络上。Socket是对TCP/IP协议的封装,Socket本身并不是协议,而是一个调用接口(API),通过Socket,我们才能使用TCP/IP协议。
二、Http和Socket连接区别
相信不少初学手机联网开发的朋友都想知道Http与Socket连接究竟有什么区别,希望通过自己的浅显理解能对初学者有所帮助。
2.1、TCP连接
要想明白Socket连接,先要明白TCP连接。手机能够使用联网功能是因为手机底层实现了TCP/IP协议,可以使手机终端通过无线网络建立TCP连接。TCP协议可以对上层网络提供接口,使上层网络数据的传输建立在“无差别”的网络之上。
建立起一个TCP连接需要经过“三次握手”:
第一次握手:客户端发送syn包(syn=j)到服务器,并进入SYN_SEND状态,等待服务器确认;
第二次握手:服务器收到syn包,必须确认客户的SYN(ack=j+1),同时自己也发送一个SYN包(syn=k),即SYN+ACK包,此时服务器进入SYN_RECV状态;
第三次握手: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SYN+ACK包,向服务器发送确认包ACK(ack=k+1),此包发送完毕,客户端和服务器进入ESTABLISHED状态,完成三次握手。
握手过程中传送的包里不包含数据,三次握手完毕后,客户端与服务器才正式开始传送数据。理想状态下,TCP连接一旦建立,在通信双方中的任何一方主动关闭连接之前,TCP连接都将被一直保持下去。断开连接时服务器和客户端均可以主动发起断开TCP连接的请求,断开过程需要经过“四次握手”
1.某个应用进程首先调用close主动关闭连接,这时TCP发送一个FIN M;
2.另一端接收到FIN M之后,执行被动关闭,对这个FIN进行确认。它的接收也作为文件结束符传递给应用进程,因为FIN的接收意味着应用进程在相应的连接上再也接收不到额外数据;
3.一段时间之后,接收到文件结束符的应用进程调用close关闭它的socket。这导致它的TCP也发送一个FIN N;
4.接收到这个FIN的源发送端TCP对它进行确认。
2.2、HTTP连接
HTTP协议即超文本传送协议(HypertextTransferProtocol )是Web联网的基础,也是手机联网常用的协议之一,HTTP协议是建立在TCP协议之上的一种应用。
HTTP连接最显著的特点是客户端发送的每次请求都需要服务器回送响应,在请求结束后,会主动释放连接。从建立连接到关闭连接的过程称为“一次连接”。
1)在HTTP 1.0中,客户端的每次请求都要求建立一次单独的连接,在处理完本次请求后,就自动释放连接。
2)在HTTP 1.1中则可以在一次连接中处理多个请求,并且多个请求可以重叠进行,不需要等待一个请求结束后再发送下一个请求。
由于HTTP在每次请求结束后都会主动释放连接,因此HTTP连接是一种“短连接”,要保持客户端程序的在线状态,需要不断地向服务器发起连接请求。通常的做法是即使不需要获得任何数据,客户端也保持每隔一段固定的时间向服务器发送一次“保持连接”的请求,服务器在收到该请求后对客户端进行回复,表明知道客户端“在线”。若服务器长时间无法收到客户端的请求,则认为客户端“下线”,若客户端长时间无法收到服务器的回复,则认为网络已经断开。
三、SOCKET原理
3.1、套接字(socket)概念
套接字(socket)是通信的基石,是支持TCP/IP协议的网络通信的基本操作单元。它是网络通信过程中端点的抽象表示,包含进行网络通信必须的五种信息:连接使用的协议,本地主机的IP地址,本地进程的协议端口,远地主机的IP地址,远地进程的协议端口。
应用层通过传输层进行数据通信时,TCP会遇到同时为多个应用程序进程提供并发服务的问题。多个TCP连接或多个应用程序进程可能需要通过同一个TCP协议端口传输数据。为了区别不同的应用程序进程和连接,许多计算机操作系统为应用程序与TCP/IP协议交互提供了套接字(Socket)接口。应用层可以和传输层通过Socket接口,区分来自不同应用程序进程或网络连接的通信,实现数据传输的并发服务。
3.2 、建立socket连接
建立Socket连接至少需要一对套接字,其中一个运行于客户端,称为ClientSocket,另一个运行于服务器端,称为ServerSocket。
套接字之间的连接过程分为三个步骤:服务器监听,客户端请求,连接确认。
服务器监听:服务器端套接字并不定位具体的客户端套接字,而是处于等待连接的状态,实时监控网络状态,等待客户端的连接请求。
客户端请求:指客户端的套接字提出连接请求,要连接的目标是服务器端的套接字。为此,客户端的套接字必须首先描述它要连接的服务器的套接字,指出服务器端套接字的地址和端口号,然后就向服务器端套接字提出连接请求。
连接确认:当服务器端套接字监听到或者说接收到客户端套接字的连接请求时,就响应客户端套接字的请求,建立一个新的线程,把服务器端套接字的描述发给客户端,一旦客户端确认了此描述,双方就正式建立连接。而服务器端套接字继续处于监听状态,继续接收其他客户端套接字的连接请求。
3.3、SOCKET连接与TCP连接
创建Socket连接时,可以指定使用的传输层协议,Socket可以支持不同的传输层协议(TCP或UDP),当使用TCP协议进行连接时,该Socket连接就是一个TCP连接。
3.4、Socket连接与HTTP连接
socket起源于 Unix,而Unix/Linux基本哲学之一就是“一切皆文件”,都可以用“打开open –> 读写write/read –> 关闭close”模式来操作。我的理解就是Socket就是该模式的一个实现,socket即是一种特殊的文件,一些socket函数就是对其进行的操作 (读/写IO、打开、关闭)。
Socket是进程通讯的一种方式,即调用这个网络库的一些API函数实现分布在不同主机的相关进程之间的数据交换。
几个定义:
(1)IP地址:即依照TCP/IP协议分配给本地主机的网络地址,两个进程要通讯,任一进程首先要知道通讯对方的位置,即对方的IP。
(2)端口号:用来辨别本地通讯进程,一个本地的进程在通讯时均会占用一个端口号,不同的进程端口号不同,因此在通讯前必须要分配一个没有被访问的端口号。
(3)连接:指两个进程间的通讯链路。
(4)半相关:网络中用一个三元组可以在全局唯一标志一个进程:
(协议,本地地址,本地端口号)
这样一个三元组,叫做一个半相关,它指定连接的每半部分。
(4)全相关:一个完整的网间进程通信需要由两个进程组成,并且只能使用同一种高层协议。也就是说,不可能通信的一端用TCP协议,而另一端用UDP协议。因此一个完整的网间通信需要一个五元组来标识:
(协议,本地地址,本地端口号,远地地址,远地端口号)
这样一个五元组,叫做一个相关(association),即两个协议相同的半相关才能组合成一个合适的相关,或完全指定组成一连接。
客户/服务器模式
在TCP/IP网络应用中,通信的两个进程间相互作用的主要模式是客户/服务器(Client/Server, C/S)模式,即客户向服务器发出服务请求,服务器接收到请求后,提供相应的服务。客户/服务器模式的建立基于以下两点:
(1)首先,建立网络的起因是网络中软硬件资源、运算能力和信息不均等,需要共享,从而造就拥有众多资源的主机提供服务,资源较少的客户请求服务这一非对等作用。
(2)其次,网间进程通信完全是异步的,相互通信的进程间既不存在父子关系,又不共享内存缓冲区,因此需要一种机制为希望通信的进程间建立联系,为二者的数据交换提供同步,这就是基于客户/服务器模式的TCP/IP。
服务器端:
其过程是首先服务器方要先启动,并根据请求提供相应服务:
(1)打开一通信通道并告知本地主机,它愿意在某一公认地址上的某端口(如FTP的端口可能为21)接收客户请求;
(2)等待客户请求到达该端口;
(3)接收到客户端的服务请求时,处理该请求并发送应答信号。接收到并发服务请求,要激活一新进程来处理这个客户请求(如UNIX系统中用fork、exec)。新进程处理此客户请求,并不需要对其它请求作出应答。服务完成后,关闭此新进程与客户的通信链路,并终止。
(4)返回第(2)步,等待另一客户请求。
(5)关闭服务器
客户端:
(1)打开一通信通道,并连接到服务器所在主机的特定端口;
(2)向服务器发服务请求报文,等待并接收应答;继续提出请求……
(3)请求结束后关闭通信通道并终止。
从上面所描述过程可知:
(1)客户与服务器进程的作用是非对称的,因此代码不同。
(2)服务器进程一般是先启动的。只要系统运行,该服务进程一直存在,直到正常或强迫终止。
四.socket 函数
4.1、socket()函数
int socket(int domain, int type, int protocol);
socket函数对应于普通文件的打开操作。普通文件的打开操作返回一个文件描述字,而socket()用于创建一个socket描述符(socket descriptor),它唯一标识一个socket。这个socket描述字跟文件描述字一样,后续的操作都有用到它,把它作为参数,通过它来进行一些读写操作。
正如可以给fopen的传入不同参数值,以打开不同的文件。创建socket的时候,也可以指定不同的参数创建不同的socket描述符,socket函数的三个参数分别为:
domain:即协议域,又称为协议族(family)。常用的协议族有,AF_INET、AF_INET6、AF_LOCAL(或称AF_UNIX,Unix域socket)、AF_ROUTE等等。协议族决定了socket的地址类型,在通信中必须采用对应的地址,如AF_INET决定了要用ipv4地址(32位的)与端口号(16位的)的组合、AF_UNIX决定了要用一个绝对路径名作为地址。
type:指定socket类型。常用的socket类型有,SOCK_STREAM、SOCK_DGRAM、SOCK_RAW、SOCK_PACKET、SOCK_SEQPACKET等等(socket的类型有哪些?)。
protocol:故名思意,就是指定协议。常用的协议有,IPPROTO_TCP、IPPTOTO_UDP、IPPROTO_SCTP、IPPROTO_TIPC等,它们分别对应TCP传输协议、UDP传输协议、STCP传输协议、TIPC传输协议(这个协议我将会单独开篇讨论!)。
注意:并不是上面的type和protocol可以随意组合的,如SOCK_STREAM不可以跟IPPROTO_UDP组合。当protocol为0时,会自动选择type类型对应的默认协议。
当我们调用socket创建一个socket时,返回的socket描述字它存在于协议族(address family,AF_XXX)空间中,但没有一个具体的地址。如果想要给它赋值一个地址,就必须调用bind()函数,否则就当调用connect()、listen()时系统会自动随机分配一个端口。
4.2、bind()函数
正如上面所说bind()函数把一个地址族中的特定地址赋给socket。例如对应AF_INET、AF_INET6就是把一个ipv4或ipv6地址和端口号组合赋给socket。
int bind(int sockfd, const struct sockaddr *addr, socklen_t addrlen);
函数的三个参数分别为:
sockfd:即socket描述字,它是通过socket()函数创建了,唯一标识一个socket。bind()函数就是将给这个描述字绑定一个名字。
addr:一个const struct sockaddr *指针,指向要绑定给sockfd的协议地址。这个地址结构根据地址创建socket时的地址协议族的不同而不同,如ipv4对应的是:
struct sockaddr_in {
sa_family_t sin_family; /* address family: AF_INET */
in_port_t sin_port; /* port in network byte order */
struct in_addr sin_addr; /* internet address */
};
/* Internet address. */
struct in_addr {
uint32_t s_addr; /* address in network byte order */
};
ipv6对应的是:
struct sockaddr_in6 {
sa_family_t sin6_family; /* AF_INET6 */
in_port_t sin6_port; /* port number */
uint32_t sin6_flowinfo; /* IPv6 flow information */
struct in6_addr sin6_addr; /* IPv6 address */
uint32_t sin6_scope_id; /* Scope ID (new in 2.4) */
};
struct in6_addr {
unsigned char s6_addr[16]; /* IPv6 address */
};
Unix域对应的是:
#define UNIX_PATH_MAX 108
struct sockaddr_un {
sa_family_t sun_family; /* AF_UNIX */
char sun_path[UNIX_PATH_MAX]; /* pathname */
};
addrlen:对应的是地址的长度。
通常服务器在启动的时候都会绑定一个众所周知的地址(如ip地址+端口号),用于提供服务,客户就可以通过它来接连服务器;而客户端就不用指定,有系统自动分配一个端口号和自身的ip地址组合。这就是为什么通常服务器端在listen之前会调用bind(),而客户端就不会调用,而是在connect()时由系统随机生成一个。
网络字节序与主机字节序
主机字节序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大端和小端模式:不同的CPU有不同的字节序类型,这些字节序是指整数在内存中保存的顺序,这个叫做主机序。引用标准的Big-Endian和Little-Endian的定义如下:
a) Little-Endian就是低位字节排放在内存的低地址端,高位字节排放在内存的高地址端。
b) Big-Endian就是高位字节排放在内存的低地址端,低位字节排放在内存的高地址端。
网络字节序:4个字节的32 bit值以下面的次序传输:首先是0~7bit,其次8~15bit,然后16~23bit,最后是24~31bit。这种传输次序称作大端字节序。由于TCP/IP首部中所有的二进制整数在网络中传输时都要求以这种次序,因此它又称作网络字节序。字节序,顾名思义字节的顺序,就是大于一个字节类型的数据在内存中的存放顺序,一个字节的数据没有顺序的问题了。
所以: 在将一个地址绑定到socket的时候,请先将主机字节序转换成为网络字节序,而不要假定主机字节序跟网络字节序一样使用的是Big-Endian。由于 这个问题曾引发过血案!公司项目代码中由于存在这个问题,导致了很多莫名其妙的问题,所以请谨记对主机字节序不要做任何假定,务必将其转化为网络字节序再 赋给socket。
4.3、listen()、connect()函数
如果作为一个服务器,在调用socket()、bind()之后就会调用listen()来监听这个socket,如果客户端这时调用connect()发出连接请求,服务器端就会接收到这个请求。
int listen(int sockfd, int backlog);
int connect(int sockfd, const struct sockaddr *addr, socklen_t addrlen);
listen函数的第一个参数即为要监听的socket描述字,第二个参数为相应socket可以排队的最大连接个数。socket()函数创建的socket默认是一个主动类型的,listen函数将socket变为被动类型的,等待客户的连接请求。
connect函数的第一个参数即为客户端的socket描述字,第二参数为服务器的socket地址,第三个参数为socket地址的长度。客户端通过调用connect函数来建立与TCP服务器的连接。
4.4、accept()函数
TCP服务器端依次调用socket()、bind()、listen()之后,就会监听指定的socket地址了。TCP客户端依次调用socket()、connect()之后就想TCP服务器发送了一个连接请求。TCP服务器监听到这个请求之后,就会调用accept()函数取接收请求,这样连接就建立好了。之后就可以开始网络I/O操作了,即类同于普通文件的读写I/O操作。
int accept(int sockfd, struct sockaddr *addr, socklen_t *addrlen);
accept函数的第一个参数为服务器的socket描述字,第二个参数为指向struct sockaddr *的指针,用于返回客户端的协议地址,第三个参数为协议地址的长度。如果accpet成功,那么其返回值是由内核自动生成的一个全新的描述字,代表与返回客户的TCP连接。
注意:accept的第一个参数为服务器的socket描述字,是服务器开始调用socket()函数生成的,称为监听socket描述字;而accept函数返回的是已连接的socket描述字。一个服务器通常通常仅仅只创建一个监听socket描述字,它在该服务器的生命周期内一直存在。内核为每个由服务器进程接受的客户连接创建了一个已连接socket描述字,当服务器完成了对某个客户的服务,相应的已连接socket描述字就被关闭。
3.5、read()、write()等函数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至此服务器与客户已经建立好连接了。可以调用网络I/O进行读写操作了,即实现了网咯中不同进程之间的通信!网络I/O操作有下面几组:
read()/write()
recv()/send()
readv()/writev()
recvmsg()/sendmsg()
recvfrom()/sendto()
我推荐使用recvmsg()/sendmsg()函数,这两个函数是最通用的I/O函数,实际上可以把上面的其它函数都替换成这两个函数。它们的声明如下:
#include <unistd.h>
ssize_t read(int fd, void *buf, size_t count);
ssize_t write(int fd, const void *buf, size_t count);
#include <sys/types.h>
#include <sys/socket.h>
ssize_t send(int sockfd, const void *buf, size_t len, int flags);
ssize_t recv(int sockfd, void *buf, size_t len, int flags);
ssize_t sendto(int sockfd, const void *buf, size_t len, int flags,
const struct sockaddr *dest_addr, socklen_t addrlen);
ssize_t recvfrom(int sockfd, void *buf, size_t len, int flags,
struct sockaddr *src_addr, socklen_t *addrlen);
ssize_t sendmsg(int sockfd, const struct msghdr *msg, int flags);
ssize_t recvmsg(int sockfd, struct msghdr *msg, int flags);
read函数是负责从fd中读取内容.当读成功时,read返回实际所读的字节数,如果返回的值是0表示已经读到文件的结束了,小于0表示出现了错误。如果错误为EINTR说明读是由中断引起的,如果是ECONNREST表示网络连接出了问题。
write函数将buf中的nbytes字节内容写入文件描述符fd.成功时返回写的字节数。失败时返回-1,并设置errno变量。 在网络程序中,当我们向套接字文件描述符写时有俩种可能。1)write的返回值大于0,表示写了部分或者是全部的数据。2)返回的值小于0,此时出现了 错误。我们要根据错误类型来处理。如果错误为EINTR表示在写的时候出现了中断错误。如果为EPIPE表示网络连接出现了问题(对方已经关闭了连接)。
其它的我就不一一介绍这几对I/O函数了,具体参见man文档或者baidu、Google,下面的例子中将使用到send/recv。
3.6、close()函数
在服务器与客户端建立连接之后,会进行一些读写操作,完成了读写操作就要关闭相应的socket描述字,好比操作完打开的文件要调用fclose关闭打开的文件。
#include <unistd.h>
int close(int fd);
close一个TCP socket的缺省行为时把该socket标记为以关闭,然后立即返回到调用进程。该描述字不能再由调用进程使用,也就是说不能再作为read或write的第一个参数。
注意:close操作只是使相应socket描述字的引用计数-1,只有当引用计数为0的时候,才会触发TCP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终止连接请求。下面是一个小demo
客户端(主要是运用NSStream):
.h
#import <UIKit/UIKit.h>
#import <CoreFoundation/CoreFoundation.h>
#include <sys/socket.h>
#include <netinet/in.h>
@interface ViewController : UIViewController<NSStreamDelegate>
{
NSInteger flag;
}
@property (nonatomic, strong) NSInputStream *inputStream;
@property (nonatomic, strong) NSOutputStream *outputStream;
@property (nonatomic, assign) NSInteger kPort;
@end
.m
#import "ViewController.h"
@interface ViewController ()
@property (weak, nonatomic) IBOutlet UITextField *port;
@property (weak, nonatomic) IBOutlet UITextField *serviceIP;
@property (weak, nonatomic) IBOutlet UILabel *message;
@end
@implementation ViewController
- (void)viewDidLoad {
[super viewDidLoad];
// Do any additional setup after loading the view, typically from a nib.
}
- (IBAction)connectService:(id)sender {
flag = 0;
[self initNetworkCommunication];
}
- (IBAction)reviveMsg:(id)sender {
flag = 1;
[self initNetworkCommunication];
}
- (void)initNetworkCommunication {
CFReadStreamRef readStream;
CFWriteStreamRef writeStream;
CFStreamCreatePairWithSocketToHost(NULL, (__bridge CFStringRef)self.serviceIP.text, (int)[self.port.text intValue], &readStream, &writeStream);
_inputStream = (__bridge_transfer NSInputStream *)readStream;
_outputStream = (__bridge_transfer NSOutputStream *)writeStream;
[_inputStream setDelegate:self];
[_outputStream setDelegate:self];
[_inputStream scheduleInRunLoop:[NSRunLoop currentRunLoop] forMode:NSDefaultRunLoopMode];
[_outputStream scheduleInRunLoop:[NSRunLoop currentRunLoop] forMode:NSDefaultRunLoopMode];
[_inputStream open];
[_outputStream open];
}
- (void)close {
[_outputStream close];
[_outputStream removeFromRunLoop:[NSRunLoop currentRunLoop] forMode:NSDefaultRunLoopMode];
[_outputStream setDelegate:nil];
[_inputStream close];
[_inputStream removeFromRunLoop:[NSRunLoop currentRunLoop] forMode:NSDefaultRunLoopMode];
[_inputStream setDelegate:nil];
}
- (void)stream:(NSStream *)aStream handleEvent:(NSStreamEvent)eventCode
{
NSString *event;
switch (eventCode) {
case NSStreamEventNone:
event = @"NSStreamEventNone";
NSLog(@"%@",event);
break;
case NSStreamEventOpenCompleted:
event = @"NSStreamEventOpenCompleted";
NSLog(@"%@",event);
break;
case NSStreamEventHasBytesAvailable:
event = @"NSStreamEventHasBytesAvailable";
NSLog(@"%@",event);
if (flag == 1 && aStream == _inputStream) {
NSMutableData *input = [[NSMutableData alloc] init];
uint8_t buffer[1024];
NSInteger len;
while ([_inputStream hasBytesAvailable]) {
len = [_inputStream read:buffer maxLength:sizeof(buffer)];
if (len > 0) {
[input appendBytes:buffer length:len];
}
}
NSString *result = [[NSString alloc] initWithData:input encoding:NSUTF8StringEncoding];
NSLog(@"%@",result);
_message.text = result;
}
case NSStreamEventHasSpaceAvailable:
event = @"NSStreamEventHasSpaceAvailable";
NSLog(@"%@",event);
if (flag ==0 && aStream == _outputStream) {
//输出
UInt8 buff[] = "Hi Server!";
[_outputStream write:buff maxLength: strlen((const char*)buff)+1];
//必须关闭输出流否则,服务器端一直读取不会停止,
[_outputStream close];
}
break;
case NSStreamEventErrorOccurred:
event = @"NSStreamEventErrorOccurred";
NSLog(@"%@",event);
[self close];
break;
case NSStreamEventEndEncountered:
event = @"NSStreamEventEndEncountered";
NSLog(@"%@",event);
NSLog(@"Error:%ld:%@",[[aStream streamError] code], [[aStream streamError] localizedDescription]);
break;
default:
[self close];
event = @"Unknown";
break;
}
}
服务端:
#import "ViewController.h"
#import <CoreFoundation/CoreFoundation.h>
#include <sys/socket.h>
#include <netinet/in.h>
@interface ViewController ()
@property (weak, nonatomic) IBOutlet UITextField *portText;
@property (nonatomic, assign) NSInteger kPORT;
@property (weak, nonatomic) IBOutlet UITextField *putText;
@end
@implementation ViewController
- (void)viewDidLoad {
[super viewDidLoad];
// Do any additional setup after loading the view, typically from a nib.
}
- (IBAction)startService:(id)sender {
//设置服务端端口号
self.kPORT = [self.portText.text integerValue];
CFSocketRef service;
/*CFSocketContext 参数cgindex version 版本号,必须为0;
*void *info; 一个指向任意程序定义数据的指针,可以在CFScocket对象刚创建的时候与之关联,被传递给所有在上下文中回调,可为NULL;
*CFAllocatorRetainCallBack retain; info指针中的retain回调,可以为NULL
*CFAllocatorReleaseCallBack release; info指针中的release的回调,可以为NULL
*CFAllocatorCopyDescriptionCallBack copyDescription; info指针中的回调描述,可以为NULL
*/
CFSocketContext CTX = {0,NULL,NULL,NULL,NULL};
//CFSockerRef
//内存分配类型,一般为默认的Allocator->kCFAllocatorDefault,
//协议族,一般为Ipv4:PF_INET,(Ipv6,PF_INET6),
//套接字类型,TCP用流式—>SOCK_STREAM,UDP用报文式->SOCK_DGRAM,
//套接字协议,如果之前用的是流式套接字类型:IPROTO_TCP,如果是报文式:IPPROTO_UDP,
//回调事件触发类型 *1,
//触发时候调用的方法 *2,
//用户定义的数据指针,用于对CFSocket对象的额外定义或者申明,可以为NULL
service = CFSocketCreate(NULL, PF_INET, SOCK_STREAM, IPPROTO_TCP, kCFSocketAcceptCallBack, (CFSocketCallBack)AcceptCallBack, &CTX);
if (service == NULL) {
return;
}
//设置是否重新绑定标志
int yes = 1;
/* 设置socket属性 SOL_SOCKET是设置tcp SO_REUSEADDR是重新绑定,yes 是否重新绑定*/
setsockopt(CFSocketGetNative(service), SOL_SOCKET, SO_REUSEADDR, (void *)&yes, sizeof(yes));
//设置端口和地址
struct sockaddr_in addr;
memset(&addr, 0, sizeof(addr)); //memset函数对指定的地址进行内存拷贝
addr.sin_len = sizeof(addr);
addr.sin_family = AF_INET; //AF_INET是设置 IPv4
addr.sin_port = htons(self.kPORT); //htons函数 无符号短整型数转换成“网络字节序”
addr.sin_addr.s_addr = htonl(INADDR_ANY); //INADDR_ANY有内核分配,htonl函数 无符号长整型数转换成“网络字节序”
/* 从指定字节缓冲区复制,一个不可变的CFData对象*/
CFDataRef address = CFDataCreate(kCFAllocatorDefault, (UInt8 *)&addr, sizeof(addr));
/* 设置Socket*/
if (CFSocketSetAddress(service, (CFDataRef)address) != kCFSocketSuccess) {
fprintf(stderr, "Socket绑定失败\n");
CFRelease(service);
return ;
}
/* 创建一个Run Loop Socket源 */
CFRunLoopSourceRef sourceRef = CFSocketCreateRunLoopSource(kCFAllocatorDefault, service, 0);
/* Socket源添加到Run Loop中 */
CFRunLoopAddSource(CFRunLoopGetCurrent(), sourceRef, kCFRunLoopCommonModes);
CFRelease(sourceRef);
printf("Socket listening on port %zd\n", self.kPORT);
/* 运行Loop */
CFRunLoopRun();
}
//接受客户端请求后回调函数
void AcceptCallBack(
CFSocketRef socket,
CFSocketCallBackType type,
CFDataRef address,
const void *data,
void *info)
{
CFReadStreamRef readStream = NULL;
CFWriteStreamRef writeStream = NULL;
//data参数的含义是,如果是kCFSocketAcceptCallBack类型,data是CFSocketNativeHandle类型的指针
CFSocketNativeHandle sock = *(CFSocketNativeHandle *) data;
//创建读写socket流
CFStreamCreatePairWithSocket(kCFAllocatorDefault, sock, &readStream, &writeStream);
if (!readStream || !writeStream) {
close(sock);
fprintf(stderr, "CFStreamCreatePairWithSocket() 失败\n");
return;
}
CFStreamClientContext streamCtxt = {0,NULL,NULL,NULL,NULL};
//注册两种回调函数
CFReadStreamSetClient(readStream, kCFStreamEventHasBytesAvailable, ReadStreamClientCallBack, &streamCtxt);
CFWriteStreamSetClient(writeStream, kCFStreamEventCanAcceptBytes, WriteStreamClientCallBack, &streamCtxt);
//加入到循环当中
CFReadStreamScheduleWithRunLoop(readStream, CFRunLoopGetCurrent(),kCFRunLoopCommonModes);
CFWriteStreamScheduleWithRunLoop(writeStream, CFRunLoopGetCurrent(),kCFRunLoopCommonModes);
CFReadStreamOpen(readStream);
CFWriteStreamOpen(writeStream);
}
//读取操作,读取客户端发送的数据
static UInt8 buff[255];
void ReadStreamClientCallBack (CFReadStreamRef stream,CFStreamEventType eventType, void* clientCallBackInfo ) {
CFReadStreamRef inputStream = stream;
if (NULL != inputStream) {
CFReadStreamRead(inputStream, buff, 255);
printf("接收到的数据 :%s\n", buff);
CFReadStreamClose(inputStream);
//从循环中移除
CFReadStreamUnscheduleFromRunLoop(inputStream, CFRunLoopGetCurrent(),kCFRunLoopCommonModes);
inputStream = NULL;
}
}
/* 写入流操作 客户端在读取数据时候调用 */
void WriteStreamClientCallBack(CFWriteStreamRef stream, CFStreamEventType eventType, void* clientCallBackInfo)
{
CFWriteStreamRef outputStream = stream;
//输出
UInt8 buff[] = "你是哪个?";
if(NULL != outputStream)
{
CFWriteStreamWrite(outputStream, buff, strlen((const char*)buff)+1);
//关闭输出流
CFWriteStreamClose(outputStream);
//从循环中移除
CFWriteStreamUnscheduleFromRunLoop(outputStream, CFRunLoopGetCurrent(),kCFRunLoopCommonModes);
outputStream = NUL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