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半个世纪的时光来守望,实践最初的承诺和信仰。站在沙堆上回望,黄沙漫漫的边境线上,凝结着岁月的沧桑。
已经习惯了便捷的交通、随身的WIFI、手机打开就能点单的外卖,快递站点就在家门外的我们,似乎从未想过也无法想象,在没有这些的地方生活半生,无法远行和外出的生活该怎样度过。
在内蒙古西北端,阿拉善右旗与蒙古国接壤的边境地带,人迹罕至,放眼望去只有连绵起伏的沙丘、戈壁和偶尔出现的几头骆驼,在沙丘深处有一户人家,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了48年。由于边境荒漠无人居住,他们取暖、做饭所用的煤和煤气罐,只能到300多公里外的额济纳旗或者更远的阿拉善左旗拉运;17公里外的一口人工水井,成了全家饮水的主要来源。当年交通不便时,骑骆驼拉一趟水就得一天的时间。
这个家庭,是由尼玛老人柔弱的双肩支撑起来的。一个女人,在48年前带着3岁大的儿子离开家乡,来到这个距离边境线只有11公里远的戈壁深处,开始了守边巡线的生活。这个藏语意为意为“太阳”的名字成为她一生的印照:像太阳一样,无论四季轮回,一直在那,发光发热。把最青春美丽的年华留给了边境线上的戈壁滩,她成为了中蒙边境线上不可攻破的“堡垒”。
一针一线,一粥一饭,从家务活到巡边任务,可想而知,面对当时形势复杂的边境,为了防范可疑人员出入境,尼玛老人的压力会有多大。我无法想象自己要有怎样的坚韧,才能支撑自己在那样的环境中生活一年,不,不用一年,一个月,就足以让我的坚持溃不成军。
当看到一段文字资料中记载尼玛老人说“她最担心的就是自己被活捉,所以永远在自己的枪里留一颗子弹”的时候,我内心第一感觉是震悚,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云淡风轻中是生死已然置之度外的慷慨壮志。和平年代距离硝烟和战火都很远的我,忽然体会到“那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在我们所不知到的山川尽处,河流旁边,有多少像尼玛老人这样的人,默默无闻的坚守,无关共功名利禄,只有初心如故。
黄沙漫漫中,尼玛老人这名44年党龄的老党员是一抹永不退色的红。太阳是不会老去的,薪火相传,尼玛老人的儿子哈达布和接过了巡边的接力棒,“哈达布和”蒙古语意为“坚实的岩石”。他们也正如像岩石一般,无论风吹雨打,依旧坚强如初。戈壁砂石,人烟寂寥。春去秋来,寒冬炎夏。一生只为一事来,截至目前,母子二人已经累计巡边18多万公里,这是尼玛老人一生的轨迹,她也将带着坚守和我们的祝愿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