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认为,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通过沟通来解决的。所以总是积极地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真心话,试图寻求认同和了解。而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交流变成了互相辩驳,说出的真心话在他人听来,更像是一种说服方式,并没有达到真心交流的效果。我们都尝试让别人倾听自己,用力交谈直至尴尬沉默,最后以表面的平和,内心的固执收场。
在生活中,当你和父母针对同一问题,持有不同的想法和观点时,即使是你敞开心扉,真实的表达自己,也还是无法形成有效交流,他们会以各种方式让你顺从,凭借已有的经验,告诉你社会是怎样的?人性是怎样的?婚姻是怎样的?
而当自己的社会认知与他们的经验有所偏差甚至出现矛盾时,他们会以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种观点,驳斥你的想法。
人最大的弱点就是高看自己,在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我们的父辈一直以“过来人”的优越感,指导着子女的人生方向,即使承认现在的社会环境和个人思想已经与他们年轻时有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但还是会坚持“万变不离其宗”的想法,告诉你人生就是按照时间节点,上学、工作、恋爱、结婚、生育的轮回。
我曾试图坦诚地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我以为只要能够交流,他们就能理解我,或者当我听到他们的想法时自己也能给予理解。而在无数次的“争论”中,我终于发现,这一切都是徒劳的。
在每一次的交流过后换来的都是更深层次的固执已见,当一个想法被别人反驳,人的第一意识不是思考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而是尽力找出各种例证阐明想法的正确性,所以在每次所谓的交流过后,我们反而更坚定自己之前的想法。
在工作中,面对领导时,当你极力地通过交流的方式提出更好的建议时,你是不是发现,领导仍然会坚持自己最初的想法,到最后还是按照最初的方式进行工作。面对客户时,当你试图让他了解你的思路时,真心地提出建议时,你是不是察觉,到最后他想要的只是你绝对的服从和执行力。
当我们说出真心话,并没有得到期望的回应甚至对方都不愿理解时,你会对与别人交流这件事,产生失望,渐渐地自我催眠,变成沉默的羔羊。
一些教人说话技巧的书,其实本质都是在教人怎样说话别人才能对你加分,达到你的目的。只是把交流这件事当做一个利益工具,去换取友情、爱情、职场的晋升而并没有把它看做是相互理解的方式。
也许交流这件事本身就是功利的,每个人想达到的目的都是希望别人能够遵循自己的想法。当你越来越多的表达时,其实是想让别人认同自己的方式,而并不是也想听听他人的想法,去改变自己。所以别再傻了,有些真心话只说给懂的人听就够了。
当放弃通过交流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想法时,你就不会再纠结于此。因为清楚不能,所以不抱有期望,我说我该说的话,但是不强求他人能够理解,当不理解出现时,也少了些失望和愤怒。平和的心态,都源于对结果的预测和认知。当认清一件事情的本质时,就不会再有任何的情绪因子。
人们如此用力表达,试图得到别人理解。
然而悲伤的是,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理解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