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3年,按照大清纪年,是光绪十九年,农历癸巳年(蛇年)。
这是一个平淡无奇的年份。翻翻这一年的历史,几乎没有多少值得一提的大事。让国人震惊的甲午海战,要一年之后。至于喧嚣一时的戊戌变法,还要过上五年。
如果不从事后回看,1893年的大清帝国,应该说是一片祥和气氛,没有人会感到危机存在。
从1861年开始的洋务运动,让已经走向衰败的老大帝国展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北洋水师经过李鸿章多年经营,成为亚洲最大的舰队。
这一年底,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直隶总督李鸿章委派法国军医梅尼,在原“医学馆”的基础上创建北洋医学堂,并附设北洋医院,专门培养军医人才。
这一年,大清朝廷最忧心的事情是什么呢?为慈禧太后祝寿,银子不够用。
第二年就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而从1888年开始修建的颐和园,尚未竣工,资金缺口还不小。承办此事的海军衙门不仅挪用海军军费,甚至把关东铁路的修筑工程专款两百万两挪用到颐和园的工程上。
为了慈禧在颐和园嬉戏游玩,北洋海陆军的兵工厂还承造着小轮船、小船坞、小铁路和电灯等项工程,还从外国订造火车厢和铁轨,这些项目的工料费共约四十万两。
此前有一些比较耿直的大臣,对于挪用军费修园子表示不满,但挡不住举国上下一片祝寿的热心。
这一年最大的花边新闻,当属在家丁忧的内阁中书、浙江人周福清的科场案,这是一桩非常低水平的行贿案,一时舆论哗然。周福清被光绪帝钦定为“斩监候”。蹲了8年大牢后,遇赦还家,1904年去世。
他去世那年,他的长孙在日本读书,学医。看过一个日俄战争的短片后,决定弃医从文,以救世人。许多年后,他的长孙成了大名鼎鼎、永垂不朽的鲁迅,也使得这桩案子不断被后人提及。
而1893年,12岁的鲁迅因为祖父下狱家道中落,开始饱尝人世冷暖。
不是没有人意识到盛世下的危机。
1893年,另一位学医的人——孙中山——正准备改行。
此前一年,26岁的孙中山来到澳门镜湖医院,出任新设的西医局首任义务医师,成为澳门的第一位华人西医。
但澳门官方不允许他行医。所以在1893年春,孙中山开始以“孙逸仙博士”的名头创业,在广州西关洗基设东西药局,所售西药有发冷丸、癣皮肤水、拔毒生肌膏、立止牙痛水等多种药物,在包装纸上印有“孙逸仙博士监制”的字样。
但国家面临的危亡前景,让他产生危机感,准备转行“医国”。1893年7月18日,孙中山在澳门下环街3号创办了《镜海丛报》,每星期二出版,分中文和葡文两种版本,每期出一大张,主要用于革命宣传。
提起孙中山早期思想转向,就不能不提郑观应。1892年,郑观应在澳门编成五卷本的《盛世危言》,孙中山写的《农功》一文,经郑观应润饰而收入书中。孙中山是郑观应的崇拜者,后来在上书李鸿章失败后,还专门拜访过他。
1893年底,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正式出版,此后一版再版,畅销不衰,影响一批近代革命人士,如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
生活在这一年的人们会觉得,这是比较单调和乏味的一年。
历史,总是事后看才会有意思。
1893年12月26日,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一个男孩出生了。
因为他的出生,这一年有了不同凡响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