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的由来是“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
书中记载:“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这里与帝本纪中有出入,暂不去管它,知道大禹也是黄帝、颛臾的后代就行。书中说道大禹的人品是:“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weiwei三声、孜孜不倦)穆穆,为纲为纪。”他因治理水患在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入。说他平常是“薄衣食,卑宫室,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屐底有齿的履),随身是“左准绳,右规矩,”。
我着重看了禹时划地五服,根据离中心的远近,由近及远以五百里为界,分别划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我不仅想到现在说到亲戚的远近关系、出没出五服,是不是就从这来的呢?还有以前的绥靖公署的管辖称谓,估计也是从这引申的,但我没去考证。
夏本纪中皋陶对舜陈述的“九德”,写的很好,“始事事,宽而栗,柔而立,愿而共,治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实,强而义,章其有常,吉哉。”后面的解释陈述的比较长,以及舜帝与皋陶的对歌这里就不引述了,有兴趣的可以去查看。
本篇章末尾,太史公曰:“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